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正在重塑教育的理念、模式与形态,也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系统性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同济大学郑庆华院士团队以“AI+教育”为例,调研了全国29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发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AI+教育”改革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多重结构性难题,存在供需对接、转化机制与人才流动等方面堵点,制约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发展。
一、面临挑战
(一)教育与产业供需错位,制约融合深度
教育慢变量与科技创新的快节奏之间存在明显的“剪刀差”。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周期以月为单位,而教育体系更新需5~10年。一方面,高校掌握了创新理论与前沿技术,但受限于场景、资金、转化渠道,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另一方面,企业虽具备技术落地与产业化能力,却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系统理解与场景适配能力。其原因在于,校企双方不同的需求牵引与目标导向,导致出现“学校热情高、企业参与低、科教能力强、产品转化弱”的现象,形成了“企业需求强、高校难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以AI+教育领域为例,企业侧拥有算力与工程能力,但缺乏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和教育应用场景;高校则刚好相反,缺乏大规模算力设施与真实问题来源。同时,高校的教学与研究需求未能有效牵引技术研发,企业的产品设计也缺乏教育人才支撑。其结果是,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支撑产业关键突破,企业的技术创新亦难以赋能高校创新发展。
(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滞后,创新合力不足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亟需跨界协同的政策支持,然而现有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目前,多数“AI+教育”合作仍停留在项目层面,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与可持续的利益闭环。企业多将合作视为公益投入而非共赢机制,加之知识产权归属、技术评估与利益分配等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制约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其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缺乏专业化的教育技术转移机构与中介平台,使得科技创新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部分高校虽已建立产教融合平台或AI教育实验室,但多局限于展示试点,尚未形成贯通“研发—转化—应用”的系统化平台。因此,科技成果普遍面临“转化难、应用少、落地弱”的困境。
(三)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存在壁垒,削弱协同效能
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融合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流动与使用上,但存在以下三个难点。
一是体制机制壁垒突出。高校在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等方面仍以传统学术导向为主,对产业化成果与跨界创新认可度低;企业人才进入高校体系则受学历、科研成果等“门槛”限制,导致既懂教育又通技术产业的“双师型”“跨界型”人才成长路径不畅。
二是评价体系相互割裂。高校侧重科研与教学指标,企业多注重绩效与市场价值等短期回报,缺乏兼顾科技创新与产业贡献的综合评价机制,致使产学研融合成果在绩效评价体系中难以获得正向激励。
三是流动与保障机制缺位。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离岗创业后,成果归属与收益分配常存争议;企业人才入校任职则面临薪酬、职称与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人才跨界流动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不足,“教育懂科技、科技促教育、人才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二、以“AI+教育”为突破的三位一体集成改革建议
(一)实施“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试点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研究真问题、探究真方法、产出真成果的意识和能力。客观上讲,现有的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与这一目的的达成相距甚远。为此,可探索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突破传统四年制本科“招生—培养—就业”模式,创建“针对性的教、个性化的学、多元化的评、探索性的研、弹性化的管”五位一体的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不拘泥于四年学制,按照“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目标达成、成效为据”的原则,突破传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分考核”模式开展教学,由校企导师共同出题(本科基础阶段主要由学校老师出题),在导师的指导和AI辅助(知识图谱+AI助教)下,以自主学为主,辅之以导师引导指导、师生互动研讨、知行合一实践等方式,完成一系列学习和课题研究任务,并以实际成效为考核评价依据。弱化绩点与考试评价,强化“任务—成果—成效”导向,推动从“量化分数”转向“实际成效”、从“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从“学科本位”向“跨界融合”的转型。
(二)强化供需对接,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体系
一是建立多元需求导向的出题机制。出什么样的题决定了学生学什么、研什么,为此需要建立高校、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甚至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出题”机制,综合运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等方式,提升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是推动校企共建数字化融合平台。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招—考—教—学—评—研”全链条智能工具研发,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与应用。例如,同济大学联合中国电信开发CivilGPT大模型,既服务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也拓展了企业市场应用,构建了“学校搭平台、学科提需求、校企共攻关、工具智能化、教学精细化”的新范式。
三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与中介平台,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并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技术交易市场合作,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先使用后付费等灵活机制,降低企业获取技术的门槛与风险。
(三)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一是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借鉴Google、Meta等企业与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经验,探索推行“高校教授+企业首席科学家”双导师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全过程,共同建设核心课程与产业级教材,打造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培育具备数智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实施教师AI素养培训。依托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网络学习平台与校企联合教研中心,构建全员通训、种子教师引领、校本实践支撑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在备课、教学、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等环节的数智化能力。
三是加强数字伦理与隐私保护。建立科学可行的伦理与行为规范,确保师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规范使用与健康发展,最终构建多方协同、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作者:郑庆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