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张端鸿:STEM让全球教育治理迈向新阶段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7  浏览: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将科学探究、工程设计、技术应用和数学建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创造性实践。伴随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与全球性挑战的加剧,STEM教育被越来越多地视为决定未来社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变量。

联合国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要“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在这一宏观框架下,STEM教育被赋予了推动数字素养、绿色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特殊使命。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把STEM教育纳入全球教育治理议程,强调其在缩小教育鸿沟、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性别平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全球教育治理从普及化和基础素养阶段,进入到以能力建构和创新驱动为导向的新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STEM教育最早由美国提出并系统化推进。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整合,提出STEM教育的框架,并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层面持续推动。美国的核心经验在于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从K-12阶段普及科学探究,到大学阶段强化科研训练,再到企业和国家实验室深度参与,实现了完整的人才培养通道。欧盟在“地平线欧洲”框架下,把STEM教育与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紧密结合,强调跨国合作和知识共享。德国依托“双元制”职业教育,把工程技能与产业发展直接对接,凸显技能型人才在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日本通过“超级科学高中”计划,在中学阶段引入科研项目和跨学科课程,强化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韩国和新加坡则更加突出STEM教育与产业升级的结合,尤其是ICT和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路径。可以说,在主要经济体中,STEM教育已经成为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国家战略。

综合来看,全球教育治理中的STEM教育新议程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第一,建立全球性的协调平台,推动信息共享与政策对话;第二,形成标准化的课程框架和评价指标,便于跨国比较和经验交流;第三,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在师资培养、资源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第四,推动教育公平,重视性别平等和弱势群体的参与;第五,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联动,使STEM教育能够直接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这些要素,既回应了发达国家维持竞争优势的需求,也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权的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是这一新议程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国际社会正在尝试把零散的国家实践转化为全球机制,把经验性知识转化为制度性供给。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中国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参与规则制定,提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挑战在于,中国自身在STEM教育中仍存在“高均值—低方差”的结构性矛盾,拔尖人才的创造力不足,创新生态尚未完全成熟。未来,中国能否在自身改革的同时,推动STEM教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将直接决定这一新议程的成效。

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研究员 张端鸿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1191&v=2.0&sid=6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