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坚持“世界中国学”与“中国世界学”研究平衡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5-10-17  浏览:

2025年世界中国学大会议程虽已结束,但热度不减。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中外学者,聚焦“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从多元视角、世界视野,解读中国道路的历史底蕴、当代智慧和未来前景。这是一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场景,而不同文明间的认知与对话始终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经历了深刻变革,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文化输入到价值共享,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世界学”与“世界中国学”,如同文明对话的两翼,唯有实现平衡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相互理解。在全球化浪潮深度演进的今天,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日益频繁,而这两项研究恰如文化交流的“双轮”,唯有同频共振、齐头并进,才能打破文明隔阂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共生。

中国世界学学科体系建构刻不容缓

近现代以来,在“救亡、启蒙、图存”的沉重压力下,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了思想的国门,开始了“中国世界学”即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的漫长征程。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怀揣着民族复兴的梦想,远赴重洋探寻救国救民之道,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理念、文化思潮引入国内,试图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出路。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制度变革尝试,再到新文化运动对民主与科学的倡导,中国在不断吸纳世界文明成果的过程中,艰难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积弱走向富强。经过百余年的励精图治,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与支持,这一切都促使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中国”的热潮。至此,中国百年来对世界文化的持续学习与当下世界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热切关注形成了鲜明的对流,为中外文明对话搭建了新的平台。

然而,在这一历史机遇期,中国对世界的研究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研究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目前,中国的世界研究多是基于某一学科背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的比较研究,例如经济学领域对中外经济政策的比较、社会学领域对不同社会治理模式的分析、历史学领域对各国历史事件的对比等。这种研究模式虽然在特定领域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缺乏整体的理论建设和体系建构意识,未能将中国对世界的研究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研究者往往局限于自身的学科视野,难以从宏观层面把握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无法深入探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导致中国的世界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严重阻碍了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世界对中国的期待,迫切需要把中国世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立体、系统的研究。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过程,能够为当下的中外交流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现实维度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贫富差距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通过中国世界学研究,准确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发出中国声音,解决世界性问题。从未来维度来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中国需要通过系统的世界研究,明确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为引领世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构建中国世界学学科体系,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要整合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力量,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开展研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格局。同时,要加强理论创新,立足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中国话语体系。通过中国世界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进而推动中国从被动接受世界影响转变为主动引领世界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平衡发展助力建构相互尊重的研究体系

世界中国学研究主要是海外学者以域外视角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展开的系统性探究,它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兼具独特性与多元性的窗口。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对孔子思想的推崇,到当代汉学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剖析,世界中国学始终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文化解码者”的角色。海外学者往往带着异质文化的参照系,能够敏锐捕捉到中国文化中那些易于被本土视角忽略的特质,为理解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提供了全新的分析维度。这些研究成果如同多棱镜,让世界看到一个立体、复杂且不断发展的中国,而非单一标签化的刻板印象。

中国世界学研究则是中国学者立足本土立场对世界各国进行的全面、深入研究,它为中国了解世界搭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自近代“开眼看世界”思潮兴起以来,中国世界学研究便肩负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知己知彼促进共赢”的使命演进。从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到当代学者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研究,中国世界学始终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为国家发展与文明对话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对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中国学者不仅能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能以平等的姿态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价值,这些都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局限,构建更加包容的文明观。

当世界中国学与中国世界学实现同步开展、平衡发展时,其产生的协同效应将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注入强大动力。这种平衡不是数量上的对等,而是质量上的互补与认知上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世界学提供域外视角的参照,促使中国学者在研究世界时更加注重跨文化比较与反思;另一方面,中国世界学的深入发展也能为世界中国学提供更丰富的本土解读,帮助海外学者避免因文化隔阂导致的误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双向研究的平衡发展能够有效减少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与偏见,构建起真正的“文明对话”机制。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过这两项研究成果,能够深入了解彼此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价值观念时,刻板印象便会逐渐消解,同理心则会不断增强。如通过世界中国学,外国民众能理解中国“家国情怀”背后的文化基因;通过中国世界学,中国民众也能体谅西方“个人主义”中蕴含的自由精神。这种基于深度认知的相互理解,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平共处的根本前提。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世界中国学与中国世界学的同步平衡发展,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文化使命。这不仅需要学术界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对话,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多元文明的文化氛围。唯有让这“双轮”持续转动、相互赋能,才能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孙宜学,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510/17/WS68f1a4f8a310c4deea5ecbdc.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