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STEM教育改革,但仍面临课程碎片化、学段衔接断裂、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相比之下,新加坡在这方面的探索走在前列,构建了贯通小学、中学、大学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成果令人瞩目。202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新加坡学生数学、科学和阅读得分均位居全球第一。透视其教育体系可以发现,从早期兴趣启蒙到高阶创新实践,新加坡为STEM人才培养设计了一条清晰且连贯的成长路径,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新加坡的STEM教育始于小学阶段,但其重点并非知识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新加坡教育部在《科学课程框架》中提出“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理解自然世界的基本原理。同时,该阶段的STEM课程内容生活化、趣味性强,如安排学生前往“新加坡科学中心”参与互动式科学活动,或在课堂中引入编程与机器人体验课程,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在这一阶段,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合作力与同理心,为后续学习打下人文与科学兼备的基础。
进入中学后,STEM教育从基础知识走向更深层次的跨学科整合。新加坡在各类中学中广泛实施“应用学习计划”(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鼓励学校围绕真实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例如,以城市交通、健康科技、环境保护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设计与团队研究。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科技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新加坡还设有科技设计中学等一批“特色课程学校”,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在中学阶段就参与工程设计、编程实践等深度课程学习,通过接触实际的工程与设计项目拓展专业潜能。
大学阶段是STEM教育的“高阶段”。各高校通过“跨学科协作课程群”与“自主设计课程模块”等机制,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自主构建学习路径。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计算思维”课程,引导学生用系统性、逻辑性的方式理解复杂问题。南洋理工大学则将人工智能、社会创新等主题融入工程教学,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此外,大学普遍重视与产业的联动。科技设计大学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引入企业真实课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力。这种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表明,STEM教育不应仅是某一学段的努力,而应是一条贯通大中小学的成长通道。对我国而言,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推动STEM教育从小学抓起,打好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二是建立学段衔接机制,避免内容重复或脱节,推动课程一体化发展;三是鼓励校企合作、项目制学习等实践路径,增强STEM教育的现实感和创造性。
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研究员 李玲玲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郑彤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1195&v=2.0&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