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汉学家的中文学习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都是一部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献,每位汉学家的离世都会带走一部活的个人化的中文学习史、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而随着世界上一些著名汉学家离世或渐趋年高,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史料正逐渐消失。因此,对汉学家中文学习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进行最原始、最本真的抢救性发掘、保护和开发,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每一个汉学家都是一部个人化、国别化的中文学习史、中文教育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在世界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这部跨时空巨著里,汉学家是重要篇章和支柱。因此,搜集整理研究世界汉学家中文学习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本身就是在写一部章节不断扩大、价值不断累加的中文与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史,也必将是一个跨国别、跨时代的浩大工程。
面向未来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要,实录并还原世界汉学家中文学习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延续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根系,必须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将每一位汉学家视为一个复杂动态的语言文化综合体,通过深度访谈等,由汉学家自我描述本人作为文化综合体的建构过程,进而亲自剖析解构文化综合体形成过程,最终复原文化综合体,从而形成一部部个人化、自传体的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
研发世界汉学家动态谱系图是基础。我们要以汉学家为基点,以“人”→“国”→“洲”→“世界”顺序,搜集整理从世界汉学发轫至今的汉学家的资料,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现代技术,及时了解世界汉学家生态体系和结构体系的变化和以汉学家为中心的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以更加精准地借力汉学家推动中文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分类建构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向度汉学家典型案例库。世界汉学家所涉及的每一次语言学习交流、教学/教育、文化活动、写作、传播、管理、文化危机处置等等,都与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影响相关,也都影响着中文与中华文化的在地化。根据世界汉学家所处典型的跨语言、跨文化语境,根据其对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不同认知方式和态度,科学分析不同类型案例学习中文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基本研究结论,一旦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遇到类似案例,即可即时从典型案例库中追溯调查相似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从而更高效准确提高传播质量和效能。
建构世界汉学家系列量表,确保汉学家中文学习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的信度和效度。世界汉学家主体数量大,分布广,价值取向多元,文化身份复杂,自身中国观多变且彼此差异性大,对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态度不一,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汉学家及其所在国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数量与质量。科学建构汉学家系列评价量表,从而确保采用辩证、客观、可信的汉学家中文学习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
通过研究汉学家中文学习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可以基本了解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历史上的四个基本问题:“谁在传”“为谁传”“谁友我”“我友谁”。据此可以追溯培养汉学家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指导调整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汉学家培养机制,形成“以我为主”、以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际需求为目标导向的汉学家培养创新模式。
孙宜学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2/02/WS674d639ea310b59111da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