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卓越大学校长对话会上,伯明翰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卡尔·德恩接受本报专访:
【文汇报】未来工程师不应被单一学科定义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5-10-23 浏览:

卡尔·德恩。本报记者 李相如摄
“AI时代,我们不应该再培养‘纯机械工程师’或‘纯土木工程师’,而是应该培养能与不同学科专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律师有效协作的‘全球工程师’。”日前在同济大学主办的中欧卓越大学校长对话会上,伯明翰大学校长特别代表、工程学院院长卡尔·德恩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对于当下备受全球高教界关注的工程师培养有着自己的独到看法。
培养“全球工程师”,而非单一工程师
不论是对上海、还是对中国来说,卡尔都是“老朋友”。他多次到中国来交流,这次他和中外校长们分享的就是“无国界工程教育:构建协作创新的全球网络”,在他看来,未来的工程师不应被单一学科定义,而应具备能解决战略问题的能力,包括扎实的技术专长、创新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全球视野及文化包容性。
卡尔所在的伯明翰大学是英国第一所“红砖大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英格兰六大重要工业城市命名且获得英国皇家许可的六所著名大学,都曾与工业革命关系密切),距今已有约125年历史。其工程学院涵盖土木、机械、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等多个学科。过去几年,同济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学者已有多项合作,并联合发表80余篇高水平论文。卡尔和同事此行的目的,就是将两校目前主要基于学者个人的合作,提升到学院甚至未来的校级层面。
据悉,双方未来的合作蓝图包括扩大学生交换规模、增加联合培养博士生数量,并探索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可能。“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来体验中国的优秀文化”,卡尔说,“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对他们成为未来的工程师至关重要。”
卡尔认为,教育者更应向学生传递一种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和全球共同体意识:“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培养出理解世界、能够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工程师。这就需要他们掌握强大的技术工具,并且清楚自己所处的宏大时代背景和肩负的责任。”
工程师应以充满创造力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在当天的对话会上,不少学者讨论到了“AI能否替代工程师”。对此,卡尔的观点清晰而坚定:“AI不会替代工程师。”
他将工程学定义为一种“应用的艺术”(useful art),认为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客观的科学理论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工程师的工作,是用力学、数学等工具,结合跨文化的经验、创新思维,以充满创造力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对我来说,AI就像升级版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早年我当学徒时用纸笔绘图,后来有了CAD,现在有了AI。AI始终是工具,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思维和伦理判断。”卡尔说。
他认为,当下教育者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发和使用这些强大的工具,同时确保学生明白,技术最终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服务的,“全球社会正面临一些重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应对这些问题,AI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有“试错”的安全感
卡尔与中国学生打过不少交道。他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学生在称呼他时总喜欢加上“教授”,即便他告诉学生他喜欢被直呼名字。“也许是怕犯错,或者太谦逊吧。”卡尔直言,“我接触到的中国学生通常学术基础非常扎实,但课堂上比较谦逊,不太主动挑战权威。这种现象与‘自信’相关。但是,在我的课堂中,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而是需要学生自由讨论、不断质疑。如果学生只是坐在前排而不说话,就很难有更大的收获。”
“要解决复杂问题,你需要自由思考,需要有‘试错’的安全感。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卡尔说,“哪怕学生一开始说的是‘傻话’,但这些‘傻话’里可能就藏着解决方案的种子。如果因为怕说错而不敢提问,就永远无法抵达创新的彼岸。”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理想的未来工程师?卡尔总结为三点:拥有创造力、开放性思维,以及运用知识的自信。“工程专业很难,要学很多数学和理论,但关键是要有信心说‘我懂这些原理,现在我要用它们开辟新的高度’,这也是我们大学的校训精神。”卡尔说。
本报记者 李相如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10-21&id=469333&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