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苏运升:福州籍规划专家谱写“世博传奇”
来源:【福州新闻网】
时间:2010-06-08 浏览:
苏运升,35岁,福州人,毕业于福州一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师,兼任总规划师吴志强的助手;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及网上中国馆策划顾问;上海世博会世博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主创设计师;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新城总体规划主创设计师;中国赞比亚经济贸易合作区卢萨卡分区总规划师。
5月28日上午11点,一名瘦瘦的中年男子迈进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的大门。
他头发蓬松、眼睛布满血丝,沉重的电脑包将深灰色格子衬衣勒出很深一道痕。他就是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和网上中国馆策划顾问苏运升博士。他是提前从一个论坛“撬班”赶到公司与记者见面的。
苏运升快步走到记者跟前:“桌上有些有关我的杂志,随便翻翻,我上楼去一下。15分钟后我们去吃午饭,花30分钟吃完饭就去世博园。”
5分钟后,他提前下来,带记者到电教室放视频,讲他参与主创设计的世博园绿色规划建设。
从吃午饭期间到去世博园的路上,他的手机响个不停。
下午5点论坛结束后,苏运升又带记者参加了一场有关世博绿色建筑的交流酒会,回宾馆时已是深夜11点了。
世博会已开幕1个多月了,他仍在忙碌,每天奔走在各论坛、交流会之间,应邀演讲传奇的世博规划经历,以及世博与低碳、绿色建筑的关系。因为大家都想从他口里提前探悉“世博后效应”,即世博会结束后将给上海甚至全中国,留下什么财富,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福州西湖边长大
从小对工程感兴趣
苏运升是土生土长的“虎纠”人。他父亲以前是省博物馆的党史研究员,西湖就是他儿时的“摇篮”和乐园。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和古堞斜阳等“西湖八景”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动物园的老虎、狮子等动物也是他最好的“玩伴”。
相对其他小朋友,小运升享有回家自由进出西湖的“特权”,因此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都向“老朋友”讲。有时动物生病了,他就和管理员一起去照顾。回想童趣,他说:“那是我最难忘的。”
现在的苏运升,头发蓬松,布满血丝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精神高度集中。大家都开他玩笑:“你的形象就像老虎一样。”
小运升经常跟着爸爸上下班。他可爱又调皮,省博物馆的美工师傅们都把他当作“笑料”,经常画些油画、漫画逗他玩,有时也教他一些基本的美术。因此,小运升三四岁就开始拿画笔了。
苏运升的妈妈是水利专家,受她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工程很感兴趣,梦想着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建筑工程师。
1993年从福州一中高中毕业后,苏运升被上海同济大学规划专业录取了。学规划专业最常运用的就是美术,他的美术功底正好派上用场,他在这个专业院系很快出类拔萃。画法几何这门课他只得过一次98分,其他全是满分。奖学金,几乎年年都像是给他提前“预订”好的。
世博规划设计
他处于“咽喉”位置
苏运升博士毕业后,一直跟随导师吴志强教授。吴志强是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总设计师,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苏运升也受聘当了世博会主题馆及网上中国馆的策划顾问,以及世博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主创设计师,是处于“咽喉”位置的3名专家之一。
《世博背后的那一抹蓝》,是苏运升日记里最难忘的一页。
日记记录的是2004年3月的一天下午,苏运升正埋头搞研究,突然接到紧急通知:“火速到规划学院会议室开会。”与此同时,同济大学规划学院老中青三代共20多名骨干规划专家均接到通知,但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苏运升只听说院长夏南凯教授从上海市政府领任务回来了。
“世博会规划设计在完成了基地勘察与用地红线的划定后,新一轮规划设计招投标即将展开。世博局邀请了上海市3家设计团队,就基地新一轮规划进行概念方案设计进行讨论。一周后,我们要完成概念方案。”夏南凯的开场简单、明了。
此前同济大学还没人做过世博规划设计,年轻气盛而又有理想的苏运升顿时充满了喜悦和激情,恨不得马上就挽起袖子开工。20多名专家随后被分成两组,分头行动。从那一刻起,同济就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苏运升教学任务不多,那段时间都泡在规划设计室领衔设计概念方案,电脑前和会议室是他固定的两个“战场”。 加班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昼夜颠倒是常有的事。他只知道看到某位老师就知道该吃午饭了,再看到某位老师就该吃晚饭了。但苏运升脑海里有一个时间是最清晰的,那就是“2010”。
作为吴志强、周俭和夏南凯3名领头专家共同的助手和“咽喉”专家之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整合资源创新设计后拿去给领导批,是苏运升的首要任务。设计每到关键处,他都要仔细盯着。有时,他和几名博士在忙着画图纸,一群志愿者在楼道里随时待命,整个同济C楼都是“世博人”。他牵头绘制的图已经成形可查的至少有七八个版本,整整装满了10台电脑的硬盘,打印的图纸堆了好几座“小山”。
劳动强度太大,没几天一名老师就晕倒了。苏运升也感觉到体力不支,于是买来几盒维生素片塞在裤袋里,困了、累了就到走廊走一圈,吃两片,再回到电脑前。
想起那段时间的忙碌,苏运升说:“同济C楼七层可以没有挂钟,但一定要有咖啡和香烟。长时间加班熬夜,咖啡对他来说已是解渴的凉白开,而香烟则是脑力激荡前的‘药引’和激烈讨论后的‘蜜糖’。”
同济规划团队
给世博注入了“魂”
一周后,专家们又回到当初那个会议室畅所欲言大讨论,5个方案最终定下两个。苏运升设计的概念模型方案,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他的方案最终被作为同济两个方案之一送交到上海市政府参与竞标。
2004年4月,世博局邀请了全球46家设计单位一起竞标,其中德国AS&P规划设计师事务所、日本日建规划设计株式会社等团队,都有世博会设计的实战经验。而由苏运升和同事一起整理、以同济大学团队名义选送的方案,最终以最深入的思考、最能打动人心的概念方案和最强大的后援支持,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上海世博会实施方案设计权的“金钥匙”。
汗水没白流。那一刻,苏运升异常地兴奋。
接下来,同济团队再一次赢得了联合上海市规划设计院和华东设计集团的团队,整合来自世界各地的9家设计单位及联合体,共同为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出谋划策的荣誉。
回忆起竞标成功的秘诀,苏运升说:“就4个字——意在笔先。”因为,同济将世博精神与上海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和谐城市”的概念。上海官方对此评价称:“同济规划团队给世博注入了魂,这个魂就是文化。”
中国馆曾有安全隐患
填补中庭予以消除
“魂”,如何具体体现?苏运升说从选址就开始了。
世博会是一个临时性的展览,结束后展馆都要拆除,因此历届世博会都选在郊区。上海市政府也曾考虑过选在崇明岛、临港新城,或分散在中心城区各区域,但最终选在了黄浦江两岸。苏运升说,其目的是希望将黄浦江两岸的工业性岸线转变成生活性岸线,让母亲河公共化,以提升上海的城市品牌形象,而世博会正好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带动性项目。
接下来就是施工建设。要说对现代居民区域的保护还可以为世博后勤所用,那么那些古老的建筑是否会与世博会展览的新事物、新发明格格不入而被“排挤”?
事实上,南市发电厂一个老厂房的大型烟囱被保留,并改造成了世博城市温度计;溶剂厂的9间老厂房改造成了9栋别墅;还有江南造船厂、全国第一个水上飞机的制造厂房等都尽可能地进行了改造和保留。
此外,世博会的创新也很诱人,如“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等在世博史上都是首次提出来的。苏运升就担任了“网上世博会中国馆”的策划顾问。
当然,世博会最大的亮点还得数中国馆,很多游客都慕名前往观看。然而大家不知道,中国馆最初中间留有一个中庭,正式建设施工时考虑到观众疏散时会出现安全隐患,给及时填补了。
世博村成功试点
绿色保障房建设
参与了世博园规划设计,经历了这么多曲折,苏运升感觉特别有意义。他说:“我觉得自己参与主创设计、最具特殊意义的作品,是处于世博园西北角的世博村。”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爬上附近的上海世博洲际五星级酒店顶层观看一会儿。
世博村足有40万平方米,主要为世博园提供后勤保障,大多世博工作人员和外国政要都住在这里。从远处看,世博村呈梯级式,最高有100米,既不挡江景视线又恰如其分地与黄浦江形成美丽的滨江景观。
世博村建筑外表上与普通建筑无两样,但走进屋仔细一看就会大吃一惊,一切设计都体现了低碳、绿色,显得很人性化。比如,窗户是闭合式而不是推拉式,风不会钻进来,很保暖;固定在墙上的衣柜与墙是分离的,哪天觉得它该“改朝换代”了,直接搬出去再换一个装上就行,位置也可自由选择。相比我们平时的装修环保多了。
住在世博村的黄小姐说:“这房子建得非常棒,装修的家具等物品全都可以移动。以后,我们装修也可以效仿,不累、省钱,还低碳环保,真正绿色。”
其实在参与世博村规划设计之前,苏运升就已经申请了建筑内胆框架分离建造法的专利。他参与世博村的规划设计和招投标时,就说服联合设计的德国专家按照他的专利技术造法建设,最终成功中标了。
这种建筑是按照不同的部品部件、不同的生命周期设计的。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系统模数化的设计。
苏运升说,低碳、环保型绿色建筑是我国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方向,尤其是政府建设的廉租房和保障房将首先获利先行先试,而世博村正好成功地进行了试点。同时,世博村也为我国未来大面积产业化绿色建筑提供了样板案例。
领导同济“最牛”的
绿色建筑研发团队
中国目前的建筑模式基本是以工地为中心,开发商先竞拍拿地,再请设计师、施工队,做好后就散了。如果出现问题,维护的人都找不到。苏运升说,这种模式没考虑到低碳等环保因素,能耗相当高。很多人为了省钱,千方百计地偷工减料,其实要省钱在图纸上优化一下就可以了,很简单的。
想着目前中国建筑的种种弊端,苏运升就萌生了彻底改变的念头。在2008年初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他认识了同济校友刘谦。刘谦是建筑材料研究专家。两人一见如故,对中国现行建筑的建设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在看法上很有默契。
苏运升说:“我们做规划设计的,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现在很多建筑规划设计都很乱,没有做到人、社会、自然和历史的完美融合。”
刘谦说:“我们研制的建筑材料都是高性价比、环保、可回收利用的,但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买家,生产的产品不知道卖给谁。很多建筑商更看中价格低廉的一次性高能耗品。我们也在担忧。”
“如果设计是因材料而设计,材料是因设计而研发,岂不是妙哉。”那天晚上,两人一直谈到凌晨两点,对中国建筑的问题和症结认识得越来越清晰。从此,两个“书呆子”就陷进去了。
两个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人决心打造中国未来一条龙的绿色建筑,即从研制建材到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维护等。
接下来,两人分头拉人加入他们的团队。其中,匡晓明是苏运升的老师,在1996年上海房地产第一轮高峰期时,他就在全国拥有“最会赚钱的规划师”称号了,人称“匡百万”。就这样,年龄最小的苏运升领导了同济“最牛”的未来绿色建筑研发精英团队。
未来搬家就像拎包
装修像换保温瓶内胆
苏运生给未来绿色建筑实现的载体取名叫“易托邦”,与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很相似,但它寄托的是对未来绿色建筑的梦想,意思是“易建宜居托城兴邦”。
在苏运升的办公室大厅里摆了一个全框架结构房子模型,他每次进出都要盯上半天。这就是他们设计的未来绿色建筑“易托邦”。“易托邦”和世博村都使用了相同的绿色建筑理念,但“易托邦”更趋理想化。
“易托邦”绿色建筑是永久性住房,全用超轻钢做框架,很轻、耐用、低碳、可回收,防八级强震;墙壁用特殊材料做成,超薄、可隔热、保温、隔音;家具与墙壁之间采用的是“内胆框架分离”建造法,装修就像给保温瓶换内胆;销售时室内已精装好了,买来拎包就可入住;整个房子都采用组装式,可拆下托运再组装,搬家就像拎包一样简单,建一套别墅一般两个月就可以搞定。
中国的房子平均100年要装修好几次,成本相当高。苏运升说,“易托邦”正好弥补了高消耗这个缺点。目前,他们主推的是保障房、廉租房、别墅等小型绿色建筑,不久将进行产业化生产。
苏运升说,今年5月他已前往赞比亚谈成了“中国赞比亚经济贸易合作区”近6平方公里的建筑合同,全使用他们研制的“易托邦”低碳、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