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地质塌陷频发提醒人类:减少对地球的影响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0-06-08  浏览:
     “天坑”屡现,难道真的是在预示地球已经到了无法负荷人类活动的程度吗?记者昨天从地质学专家处了解到,其实“天坑”现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和泥石流、山体滑坡一样,都属于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从古以来便一直存在。只是由于近日发生的多起事故大都在人员稠密地区和交通干道上,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应,公众并无恐慌的必要。但专家同时也表示,“天坑”现象的频发,还是应当让人类有所警惕。
     “天坑”由来已久无需恐慌
     “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多起‘天坑’现象,基本上可以认为都是工程地质灾害的一种。”同济大学城市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黄雨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340万km2,其中裸露面积达90万km2。通过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反应,这一类的岩石是可以被地表水或地下水所溶蚀的,这种现象就叫“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岩溶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大家平时看到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上海附近的善卷洞、张公洞等旅游景点的落水洞、溶洞、暗河、天生桥等地下自然景观,就都是由于岩溶现象而形成的。但是当这种现象在地下广泛发育、尤其是发展到接近地表的时候,便可能会发生塌陷,也就会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天坑”。
      黄雨表示,除了岩溶现象之外,还有“土洞”的现象,同样也可能造成类似的地质塌陷。所谓“土洞”,就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层的溶蚀和冲刷而产生空洞,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陷落的地质现象。这种现象,也在全球各地都能找到案例,美国等地都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危地马拉最近产生的巨大“天坑”,也可能是因为岩溶与土洞原因。而之所以会形成一个规范的圆洞,则是由于物理上的应力集中现象,使得塌陷地块最终形成受力分布最为均衡的圆形。
      记者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了解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直径要超过100米的坑洞,才能被称为“天坑”,而现在的大多数案例,只不过是普通的塌陷。
      地质灾害预防外还需警惕
     “不管是岩溶还是土洞,都早在人类诞生之前便已存在的自然地质现象。但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否定人类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黄雨说,尽管“天坑”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是人类的活动,还是有可能对其出现产生影响,诱发甚至加剧这种地质灾害。“天坑”现象的频繁发生,除了告诉我们地质灾害就在每个人身边、要及时加以预防外,也提醒人类,不要再给地球加上太多的负担。
     “其实从技术上来说,要预防类似的塌陷现象发生,并不困难,关键是看规划建设时有没有用心去做。”黄雨告诉记者,对于类似于“天坑”这样的地质灾害的防护,其实已经是一个老课题了。从技术手段上来说,要防止其产生,并无特殊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规划建设相关工程时,有关人员是否用心考虑了避免各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只要预先考虑到了这种情况,那么是选择更改路线,还是利用挖填、灌注、跨盖、打桩、截排水等方式来预防塌陷的发生,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近日来国内发生的类似事故大都分布在公路和村庄周围的事实,这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工程活动,高速公路的长期负荷载重车辆等等,都有可能诱发和加剧地质塌陷现象的产生。此外,今年西部的大旱,也有可能是诱因之一。“对于地面来说,原先还有一个地下水的浮托力在帮助维持平衡,但当水位大幅度下降后,浮托力减小了,那么也有可能诱发塌陷。”黄雨还表示,尽管目前并无发现,但一些地方对于矿产资源的不当开发,也有可能造成地质塌陷。在以上这些情况中,人类的活动,都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这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实。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