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上海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世博:让5月的鲜花更绚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0-04-30 浏览:
近了,更近了。世人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只有1天了。
伴随着世博会的精彩亮相,作为世博会亮丽风景线的志愿者也将向世界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
上海大学博士生李银,作为上海首批世博会志愿者种子培训师,正和她的伙伴们一起作最后的准备,迎接5月里世博鲜花的盛开。李银说:“做志愿者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的心。做上海世博志愿者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的文明程度。”
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将有7.2万名园区志愿者为八方来宾提供贴心服务,他们九成以上是在校大学生;10万名站点志愿者遍布上海全市18个区县,1000多个志愿者服务站和延伸服务点,都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从特奥会到奥运会上海足球赛区,上海承办的历次重大活动中,高校学子都担当了志愿活动主力军。如今,这座城市再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们也再一次行动起来,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向7000万各国游客展现“海宝一代”的青春和激情。
倒计时的钟声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热情
2009年5月1日,世博会志愿者招募活动在各高校和社区同时展开。火红的标语,飘扬的彩带,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每一所大学校园里都充满了浓郁的世博情调。同济大学手语社社长刘芳来到四平路社区文化中心,现场填写了报名表。她特别把“残障人士援助”作为岗位首选项,“我们手语社团平时学习了常用的手语单词、句子,还有一些手语歌曲,这些在做志愿者时都会用得到。”通过现场报名和网上报名,同济大学13830名渴望成为世博会志愿者的大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正式录用5066人,其中包括200名少数民族学生和一批留学生。
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崔莹还记得志愿者面试时的盛况:“少数民族学生不约而同穿上了民族服装,非常耀眼,像过节一样喜庆隆重。”有一些学生落选后非常难过,团委和院系老师只好去耐心地安抚他们。
在世博会开幕式上,800名女大学生将参加演出。导演组对演员的外在形象气质有着严格的要求,身高必须在1.65至1.70米之间。上海师范大学有个女生,因为身高差了1厘米,在奉贤校区报名时被刷下来,不甘心的她又乘车赶到徐汇校区,抓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上海大学总共有7778名师生参与世博志愿服务。在世博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开展了严格的培训,实现志愿服务的有序化、专业化、品质化,彰显志愿者的文明素质。专项培训包括“志愿者角色认知与使命”、“应急处置技巧”等6门课程,另外还有3门岗位培训课程。培训通过学校和院系联动进行,结合主题团日、校园文化青春季等特色活动,注重实效,把世博之情深深植入志愿者的心田。
从今年4月至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1900多名学生一直在世博会园区参加志愿服务,服务岗位包括:问询服务、秩序导引、接待协助、语言翻译等。西班牙语人才紧缺,希伯来语专业学生全线上岗,日语教学安排调整,意大利语岗位供不应求……世博会倒计时钟声将上外学子召唤到了此刻最需要他们的岗位。
在世博志愿者中,学生党员干部发挥了骨干作用。复旦有984名学生党员是世博志愿者。复旦将在世博志愿者队伍对应世博园区运行片区(场馆、条线)的各个志愿服务区块,建立38个复旦大学世博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从而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我们相信复旦的志愿者一定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服务工作,在世博会的每一个服务点充分展现中国当代青年人的风采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百年精神。”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充满信心地说。
志愿者是“志”和“愿”由心而生,直面光荣背后的平凡
“志愿者”的称谓听上去很响亮,看上去很光鲜,可这并不是全部,具体的工作可能是琐碎甚至微不足道的,他们能承受住吗?记者走访多所高校后了解到,以往的志愿服务经历、充足的培训交流让志愿者们作好了面对平凡、忍受寂寞、承担使命的心理准备,正在进行的各项活动中,他们展现了良好的素质,大可让人放心。
2008年7月,李银前往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进行了为期17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她和一名西班牙的大学生共同为一位残疾人服务。由于病痛,这位游客说话和做动作都十分困难。在陪他参观场馆的时候,两个人耐心地与他沟通,看到他惊喜的表情,会上去鼓励;休息时喂他点心,拭去遗留在衣角的面包渣,他总是报以婴儿般的笑容。当结束世博会参观时,很少有什么动作的他抱着两位志愿者哭了,艰难地用西班牙语说“谢谢,谢谢”。李银说:“在那一刻,涌在我心中的是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感动。志愿者做的可能是零碎、机械的工作,可是,志和愿都由心而生,我们通过付出为别人带去幸福,往往使自己感到成倍的快乐。”
同样是世博志愿者的培训师,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孙雅艳已有过8年的志愿服务经历,累计出资逾14万元资助46个贫困学生,写下了14万余字的支教心得和山区家访手记,奉献的精神融入了她的血脉。在大山里支教的日子里,尽管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但她却总能从孩子们清澈的双眼中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细碎的服务活动中,她懂得了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在培训中,她把这样的理念同世博志愿者们分享:“志愿精神不分长短,做一天志愿者是奉献,做一年也是奉献,都是志愿精神,我们服务他人的纯粹程度是不容置疑的。”
得到管理岗志愿者培训通知的时候,同济大学的很多志愿者小组长已经订好寒假回家的火车票。为了培训,他们硬是退了票,顾不得春运一票难求的现实。在冬日的寂静校园里,434名留守培训的志愿者成为一道风景线。
上海师范大学总共有350名女生参加世博会开幕演出,她们按照导演组的安排,不厌其烦地排练,精益求精,追求最佳的舞台效果。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本学期参与了儿童剧的演出实习活动,只好白天参加儿童剧排练,晚上赶来参加开幕式排练。但是她毫无怨言:“专业实践对于今后自己专业发展和就业很重要,但是参加世博会开幕式的机会千载难逢,自己累点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参与世博,见证历史。”
多年期待盼来世博启幕一刻,志愿者的心将是世博会文化最好的标志。世博志愿者,真的准备好了。
全力服务世博,“志愿者平方”在行动
“单所高校动辄以千计数的大批的志愿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确保他们出得去、回得来、生活好?”面对这样的问题,上海各高校对此作了周密的部署,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世博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志愿者在服务世博时安心又便利。
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成立了书记和校长共同挂帅的世博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在团委、文明办等建立工作小组,协调后勤、教学、党建等部门以及各院系,为志愿者服务。上海大学的世博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园区志愿者管理组、城市站点志愿者管理组和综合协调组3个具体工作管理组,明确分工,统筹各项工作任务。
在同济,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人被称为“志愿者平方”,即志愿者的志愿者,他们广泛分布于各院系部门。园区志愿者分两批参与世博服务,每批就有2500多人,他们乘坐的大巴车、公交车有几十辆,车子怎么停、谁乘哪辆车、车与司机的备份等都需要事先作出精确的安排。有时候世博园区某个岗位需要的志愿者临时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的乘车方案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同济大学团委书记杨元飞说,团委老师和一部分负责保障工作的志愿者经常加班加点,力求尽善尽美。为了世博,他们辛勤地付出,毫无怨言。
志愿者服务世博是大事,可学校的教学也是大事。在志愿者集中服务的两周或四周期间,许多学校没有简单地放假了事,而是精心设计为志愿者补课的方案,不让在校学生利益受到丝毫的损害。上海师范大学教务部门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安排,细致统计他们的缺课情况,公共课安排集体补授,专业课由任课老师进行单独辅导。同济大学教务部门与团委老师一起加班,对海量的缺课信息进行归整,作出完善的补课方案。
各高校都把保障志愿者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当成重要任务,食堂、浴室、车队、医疗等部门纷纷开辟了“绿色通道”。参加开幕式表演的上海师范大学女生经常早出晚归,食堂为她们留出饭菜,浴室则一直开着锅炉,等待她们回校,洗去一天尘土和疲乏。为了给参加园区日常服务的志愿者带去激励和回忆,学校为志愿者安排了心理调适专员,将每天送上慰问品。
“海宝一代”涌现,引领上海城市精神
当一所大学的志愿者数量占到一定比例时,志愿者精神很容易改变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当志愿服务在一座城市遍地开花的时候,他们便当仁不让地充当起城市精神引领者的角色。随着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走进上海城市的每个角落,“海宝一代”的称呼也不胫而走,用以称呼那些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代表的年轻人。这个群体也日渐受到了全社会的瞩目。
上海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戴冰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往往以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为主体人群,这“两代人”虽有一定部分的重合,但也存在前者多80后、后者多90后的特点。
“当今世界最大的时尚是世博会,青年人最大的时尚是当志愿者。”复旦大学教授于海认为,“海宝一代”不仅将为中国志愿者运动留下经验、创造机制,也将为城市文明开辟局面、提升素质。
“同济对于世博会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说,把做好世博志愿服务作为同济长期参与、服务、奉献世博的重要环节和内涵。同济大学志愿者依托同济学科特色做好动员、组织和培训,通过扎实的工作,将充分展示上海城市文明的风貌,展现中国“海宝一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在志愿者李银的心目中,“海宝一代”具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爱心,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一颗海纳百川的包容心,还有一颗奉献担当的责任心。上海市文明办巡视员陈振民说,“海宝一代”是充满时代特征、充满希望的一代,是富有责任感、注重精神成长的一代,是不尚空谈、乐于行动的一代,“海宝一代”的涌现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