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在都江堰举办了一场名为“志愿者之歌”的“五・四”座谈会。20名即将结束为期一年志愿者工作的上海大学生齐聚一堂,回顾自己工作中的甜酸苦辣,畅谈未来的理想与憧憬。
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社会工作组成员水洁透露,“这些大学生志愿者都是去年7月通过主动报名、组织选拔的方式来到都江堰,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后被分派到缺少人手的基层单位。他们表现十分出色,几乎所有单位都表达了希望他们留下的愿望。”
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书记、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姜月飞告诉记者,20名上海志愿者来自15所不同的高校,其中11名是应届毕业生。“我今年3月研究生毕业,错过了第一时间找工作的机会,但眼下最重要的仍是将志愿者工作在今年7月份顺利完成。”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园艺学专业的研究生陈恩桃,已决定申请将志愿服务期限再延长一年。他现在担任灌口镇团委副书记,在做好分管的安置点工作同时,还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成立了“灌口镇灾后重建专题网”。陈恩桃说:“重建任务按预期将在两年内完成,我手头的任务也很多,现在离开会影响工作,所以我决定坚持到底。”
日前在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采访时,记者“巧遇”了一群在这里工作的年轻大学生。他们中“资格”最老的已工作了两三年,最年轻的匡建全和胡雷是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在其他同学还四处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俩却“幸运”地在蒲虹公路的工地上当起了“实习工程师”。
工地的生活苦不苦,这些初出茅庐的“新兵蛋子”最有发言权。匡建全笑言:“说实话,当初单位来学校招聘时,光觉着能为灾区重建服务挺光荣的,没想太多就投了简历,来了才发现比想象的还要苦!”蒲虹公路分为五个工区同时施工,部分工区位于深山之中,来往只能靠步行,除了道路泥泞难行之外,山上还不时有碎石滚落。为了能尽快熟悉工程情况,每个大学生都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23.804公里的整条公路。担任测量员工作的成都铁路工程学院07届毕业生卢权利告诉记者:“‘走到哪儿黑,走到哪儿歇’,当地的这句俗语成了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从一开始走一小段就气喘吁吁,到一整天能走完24公里的全线,山上所有的大路小路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
工区的生活单调而忙碌,天晴时赶工期,经常从早上8点忙到半夜,雨天无法施工,小小的宿舍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平时晚饭后在指挥部前的空地上打场篮球,就是最大“奢侈”了。“蒲虹公路是上海援建工程中最苦的一个项目,没有毅力绝对无法坚持下来。这些大学生能在这里与工人同甘共苦,不容易!”蒲虹公路项目支部书记朱正平对这些年轻人赞赏有加。扫去了“80后”的骄娇二气,大学生们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得到了都江堰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正在成为重建工作中的生力军。
2009-05-05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