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汉中:10亿元打造“中华汉城” ?

来源:文化传播网   时间:2009-05-05  浏览:
      近日,陕西省汉中市表示,将投资约10亿元建造规模6万平方米具有汉代特色的“中华汉城”。据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汉中市区西汉三遗址中的天汉大道已经完工,以仿古建筑为主的将坛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建设中,而修葺一新的拜将坛已经对外开放,饮马池的规划图也已向外界公布。消息传出后,迅速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针对此事,记者进行了调查。
      打造“中华汉城”公众说法不一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东汉刘备在此自立为汉中王,建立蜀汉政权,并与魏、吴形成三国鼎力之势,汉中也成了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汉三遗址历史街区(包含拜将坛、饮马池遗址公园及古汉台博物馆)位于汉中市南部汉台区内,东邻南团路,南侧近南环路和汉江,西邻天汉大道,北邻东大街,属于汉中市具有历史风貌特色的城镇街区。
      “通过挖掘汉文化来发展旅游经济,汉中的创意本身无可厚非。但大多数人不希望看到‘中华汉城’是用10亿元人民币堆出来的假古董。公众宁可看到汉中现存西汉遗址完整无缺地得到保护,宁可看到适当规模的投资修缮和有序开发,而不在乎政府花了多少钱,征了多少地,搬迁了多少居民,最后盖了多少仿古建筑。”一位名叫“保护文化”的网友称,对待这些弥足珍贵的遗产,与其花巨资重建,不如花很少的钱将它保护好。如果10亿元建造一些仿古建筑,倒不如就此停止。
      不过,也有人对打造“中华汉城”表示赞同。一位网友认为,过去位于汉中市汉台区的拜将坛地区,都是低矮的平房区,居民收入很低。汉台区自从打造了历史文化街区,一间间仿古青瓦房开始建起。现在,原本年租金2000元一间的房子,已经涨到了8000元。这对于汉中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汉中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现在还留存有不少古迹,比如武侯祠、武侯庙、古汉台、古栈道……但就现状来看,该区域明显建筑密度过大、绿化率过低。传统风貌街区由于保护不力,正在被现代建筑逐步侵蚀。而原有的饮马池水面、拜将坛地块绿地处于半闲置状态,没有充分利用。”一位网友建议,利用这3处景点的建设与开发,发掘出汉中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有可能成为推动汉中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建设方:重建是为了彰显文化底蕴
      对于打造“中华汉城”一事,汉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汉中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他发达城市。因此,汉中市在确定城市定位时,将历史文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突出城市内涵,最大限度地在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上围绕“汉”做文章,着力突出汉中是“汉家发祥地”。这对促进汉中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突出城市内涵是否一定要重建历史遗址?历史遗址又是否能真正意义上被“重建”?
      曾经参与策划的林博国际上海设计公司总经理蔡晓丰博士解释说:“一没图纸,二没工艺,可能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复原其历史的原貌。然而,西汉遗址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的感情却永远不会消失。重建西汉遗址不是‘克隆’,而是为了充分挖掘遗址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以景观的造景手法叙述历史故事、再现当年西汉的风貌,让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场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的景观环境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形式,包括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能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也为建立城市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西汉三遗址地区传统建筑由于难以扼止的无序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热所导致的建设性破坏日趋严重。比如汉中市的东关正街是一条很有特色的老街。前段时间,这条街被一些开发商零星开发建设,这对于汉中的历史街区是一种破坏行为。事实上,汉中大规模的历史原街区骨架尚存,有恢复传统风貌的可能性。在这样的现状下,由政府投入资金整体建设“中华汉城”是值得的。政府的资金虽然有限,但是用作保护和修建历史文物是有必要的,将汉中市打造成既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同时又反映近现代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的传统风貌街区,这样的“中华汉城”不仅会促进周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有利于使中国传统文化链条中的断裂得以弥合。
      西汉遗址重建不应是布景工程
      一方面,保护和利用好西汉遗址对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中,政府与公众由于角度不同出现一些认识不一致之处,也属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规划不健全,将解不开历史街区保护矛盾的锁扣。
      “目前,汉中西汉三遗址历史街区的发展规划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该历史街区在汉中城市发展中的定位与定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汉中的城市面貌将获得自身应有的特色,否则,汉中将会越来越失去个性。失去城市自身的价值。”汉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强调,建设“中华汉城”不可操之过急,要同时在软硬环境上不断改进。西汉遗址的保护不能只有“点”没有“面”。在钢筋水泥中,只留下几个零星的文化符号,又怎能让人感悟到传统的味道?老街区改造中,一定要根据古建筑的体量进行规划,不能丢掉传统的尺度。
      “需要提及的是,西汉遗址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把原有生活状况和现有历史遗存比较完整地保护下来。”汉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有生活形态的历史街区,就不能称为历史街区。其实,历史街区的保护,最怕空壳化,一定要有老百姓生活其中,这样才有传承的味道。只有融入了生活气息,整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活起来。
      也有专业人士提醒,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热是好事,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但热过头便是发烧。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应加强古文化遗址恢复重建的宏观调控,文化建设也要科学发展,防止一窝蜂。
      相关链接 2004年9月,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仪三教授与蔡晓丰博士一行到陕西汉中市进行了为期数天的考察,随后接受了汉中市对三遗址街区发展概念规划及两个遗址公园的详细设计。回沪后,设计组通过多方搜集资料,多次讨论,形成了初步设计的构思与方案,并于11月中旬向汉中市领导进行了简要的思路汇报,得到了大致的认可和指导性意见。至2005年1月中旬,设计组完成方案评审稿并通过了张锦秋院士主持的设计评审。2007年在蔡晓丰博士主持下由林博国际上海设计公司完成了拜将坛遗址公园施工图设计,并于2008年底基本建成。将坛路仿汉风貌街也同时建成一半。至2009年初,规划的西汉三遗址历史风貌区一期建设阶段基本完成。
      2009-05-05   文化传播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