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凤凰花开,又是骊歌唱响时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7-06-24  浏览:
  6月,毕业的骊歌再度唱响大学校园。拍合影、退饭卡、收拾行囊……新一届毕业生正一步步踏出象牙塔。惆怅、忐忑、期待,每个人都在思考:用什么与自己的大学时代挥手道别?校园暴走、爱心捐赠、真情留言,种种个性鲜明的新方式背后,传递着共同的承诺:难忘母校,不负青春。
  “另类”方式重温校园
  日前,复旦大学近百位毕业班学生,以“暴走”的方式重温母校发展印记。他们从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相辉堂开始,步行穿过邯郸校区、五角场,至江湾校区,全程近5公里走了两个多小时。途中,同学还完成“活动任务”:寻找校史馆,在那里感受学校过往的历史;找到老校长谢希德的雕塑并鞠躬等。
  参加活动的学生小周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时尚”。还有同学说,自己进校这几年,复旦建设日新月异,学校周边也经历了很大变化。这样的活动不仅让自己温习母校的历史,也能进一步了解母校以及上海城区的新变化。到达终点江湾的校友林后,学生们在绿树上系上红丝带,许下对母校的祝福和对自我的期望。
  这几天,上海师大等高校校园里,常能看到毕业班学生拿着摄像机寻寻觅觅,一幢建筑、一片草地、一张长椅、一幅海报……一一摄入镜头。不少“摄像师”还邀请同学对着镜头讲述离校感言,准备将这些珍贵画面、声音制作成短片永久保存。
  华东理工大学给毕业生“温馨提示”——做几件小事,留住美好回忆。如,再去一次自习教室,看看书,回忆曾经为梦想奋斗的日日夜夜;再去一次图书馆,借本好书,花一个下午坐在大草坪上读完;与室友聚餐,拜访最敬爱的老师;悄悄给曾经暗恋的他或她一份礼物,让这份青涩的爱不留遗憾……
  为学弟学妹留下宝贵财富
  捎走的是回忆,留下的是微笑。这些天,为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奉献心力,已成许多毕业生的共识。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的毕业班同学回顾四年,为学弟学妹们留下“忠告”:“多读点书,校园里这种纯粹阅读的时间非常宝贵”、“踏实地做每一件事,不要瞧不起那些小事情”、“就业和考研不要齐头并进,要抓住重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必为了这一时的差距而烦恼,重要的是这个自我认识、自我改进的过程”……毕业生们将把这些忠告汇编成小册子,留给学弟学妹作纪念。
  在同济大学,帮着打扫学生社区卫生,清洁宿舍楼道成了不少大四同学的“课余爱好”。外国语学院学生小梁说,即将告别校园,以后就是想做也没机会了。
  这几天,许多高校学生工作部门“门庭若市”。毕业生将图书、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集中起来,送到学工部,留给在校的贫困同学。上海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小张,听说下周起学校的慈善爱心屋将募集用过的教材,早早就将自己的外语课本、专业书打包成两大捆,准备第一时间送去。
  早在去年,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们就自发捐款数万元,设立“学长基金”,专门帮助有困难的学弟学妹。今年此时,新一届毕业生接过接力棒,捐款同样踊跃。负责管理基金的老师说,这份爱心的礼物,已成为同学与母校间剪不断的牵念。
  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离校,青年挥别大学的同时,也站上踏入社会的起跑线。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社会新鲜人”以此跨出坚定第一步。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毕业生相约,为父母写下真情感言。新闻系小何写道:“谢谢妈妈一直在我身边‘嗦’,谢谢爸爸一直牵制着妈妈的‘嗦’,谢谢你们终于让我一个人慢慢勇敢地走。”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机要室里,静静躺着一只挂了三把大锁的箱子,里面装着学院几百名应届毕业生的捐款——远在贵州遵义的白血病患者儿童张秀伟无钱医治,上海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募捐帮助张秀伟治病。活动负责人、大四学生欧阳说,这样的纪念方式,比大家轮流请客“散伙饭”,有意义得多。
  在不少高校中,学生党员向毕业生发出倡议:在未来的人生路上,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奋力拼搏,为母校争光添彩,让青春不留白。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