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仰望天空”启示录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7-06-24  浏览:

                                 ——本报组织学者座谈学习温总理讲话  

  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温家宝    
编者按
    “仰望天空”一段话是温家宝总理5月14日在同济大学作演讲时,在引述一句哲言后专门提到并加以阐释的。这段话一经披露,即引起知识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段话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温总理实际上是用一种世界性语言表达了他对青年学生和全体国民的殷殷期望。
    为了进一步学习、领会温总理这段话的深刻涵义,本报科技文摘专刊特组织了这次学者讨论会。这里刊出的是讨论会的摘要。
    
·与会学者·
    汪品先
    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卞毓麟
    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
    胡守钧
    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沈铭贤
    科学哲学研究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主持人·
    江世亮
    文汇报科技部副主任、主任编辑
    
“仰望天空”是希望我们未来的国民要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和一种强大的不可磨灭的精神
    汪品先:
    我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那天,温总理先看了我们海洋实验室,我给他介绍了我们正在做的深海探测的工作,他鼓励我们说,中国的海洋事业正方兴未艾。然后他就到了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礼堂,面对欢迎的同学们作了即席讲话。礼堂不大,上面可以站人,感觉上上下下都是人,气氛很好。我觉得温总理的这番讲话不仅是对同济大学的,实际上是通过同济这样一个讲坛发表他对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培养的看法。
    温家宝讲话里面给我印象最深是两段,一段是没有好的文科就没有好的理科,没有好的理科就没有好的工科,这句话绝对对。另外一个就是关于仰望天空的论述。我觉得就是要有这种开阔的胸怀,你有了这种眼光搞科学也罢,搞政治也罢、做企业也罢,视野就开阔了。
    卞毓麟:
    我体会温家宝总理这段话既是对同济大学师生的祝愿,也是对全国大学生,对全国人民的期盼。
    这篇讲话的核心还是国家的发展,因为这里面第二段就提到了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最后都归结到人才。仰望天空这段话正是在讲培养人才的时候引出的。在这段话的前头是说我们这个民族确实需要一大批人才。接下来就讲到这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温总理讲这段话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具备这样几点: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深远的目光,还有一种不朽的精神,这几点都是跟仰望星空密切相关。就是希望我们的同学,实际上是希望我们未来的国民要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和一种强大的不可磨灭的精神。
    我的第二点体会,仰望天空实际上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要培养起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8世纪的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人类历史上的那些先贤,首先是把道德和星空联系在一起的,觉得这是一种最能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体会温总理仰望星空这段话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在里面,就是我们青年人要培养一种高尚的道德,同时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汪品先:
    我的感觉中国发展到这个时候,作为国家领导人和学生讲话有特殊的道理。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众多,13亿人口一万人当中出一个人才那就不得了。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很可能是社会的一个负担,而受过很好教育的人就会是一个人才,这一进一出事关国家的命运。
    我觉得中国现代史上有三届的学生特别好,一届是西南联大的,在那种战乱的环境下,杨振宁那一批学生憋着一口气怎么都要把书念好。第二届就是1956年毕业那一批人,当时解放之后大家觉得要为振兴国家念书。第三批就是1982年,恢复高考招生之后的首批大学毕业生。这三批人的特别在哪里?都是在一场大灾难、一场动荡之后起来的,这些人大都胸怀全局,以振兴国家为己任,这个视野就开阔了。中国从庄子到后面的哲学家,历来有开阔视野的传统。我喜欢跟同学提杜甫的两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仰望天空”的精神,实际上是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没有这样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就不会有近代的科学和文明
    沈铭贤:
    我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仰望星空。温总理提倡要仰望星空,或者说一个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按照我的理解,他是倡导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
    在古希腊的时候,一段时间还不如古埃及。当时柏拉图到古埃及去访问,古埃及有一些王公贵族就讥笑他,说柏拉图你好像比较贫穷。柏拉图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追求知识的希腊人,一定会超过迷恋财富的埃及人”。他说我们虽然现在不像你们王公贵族那样富裕,但是我们热爱真理,追求知识。追求知识的希腊人,一定会超过你们迷恋财富的埃及人。以后的发展果然希腊文明走的很远。
    古希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就是西方医学的创始人依波克拉底,当时非常有名,他所在国家的国王生病了,他是大名医就把他请来给国王治病,国王就跟他说,你给我治好病的话,我给你很大的权势,给你很多财富。依波克拉底说,尊敬的国王我一定尽我的能力来为你治病,但是我是一个追求知识的人,我是一个医生。我不需要很大的权势和财富。
    古希腊文化当中那样一种仰望星空的精神,那种推崇仰望星空的人,实际上是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和推崇。没有这样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就不会有近代的科学和文明。
    这样一种精神,正是现在我们比较欠缺的,眼前急功近利的东西比较多。我们要看到急功近利对于中国的科学、中国的教育所造成的危害。现在科技部、科协、科学院都在发布各种各样的科学道德规范,要求科技工作者要讲诚信。按照我的理解,这样的情况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从来没有过。
    现在科学道德的问题、急功近利的问题、不诚信的问题,成了我们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也许说明,我们有些科学家也不仰望星空,也只是关注眼前的一些功利,那怎么行呢!
    胡守钧:
    温总理希望大学生们经常仰望天空,学会做人。看天空学会思考、看天空学会知识和技能。然后两个关心,关心世界和民族。他这个看天空学会做人就是提高人的境界。你要有境界,你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要从价值说考虑人生的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要学会思考。人人能思考,能思考不等于会思考,要从智慧的角度讨论。
    我很同意刚才几位的说法,视野要开阔、要跨越历史、跨越国界,然后就有大的格局,有历史的穿透性。综观全局,高瞻远瞩,才算智者。怎么思考?小孔看出去就一点点,井底之蛙肯定不行。要看的远、看的高。人描述世界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你说的、看的和外在世界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学会思考,可从仰望天空得到启示。浩瀚宇宙,个人渺小。要有民族意识和人类意识,关心国家发展,关心世界发展。


    “仰望天空”也改变了人类整个世界观
    卞毓麟:
    我是一个天文工作者,我想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谈点学习体会。
    在人类的童年,很长的年代里,一到了晚上,除了头顶上的星空,什么也看不见。那个时候,夜晚的背景是那么的黑暗,不像现在有城市灯光,你在漆黑的夜晚看到的星空是很震撼人心的。这种时候很容易引起上古初民无限的遐想,那些善于思考的人也会由此联想到很多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上古的游牧民族凭借日月星辰的位置辨别方向,农业民族根据群星出没时间的变化确定耕作时令,如此等等,在五六千年前,天文学就这样悄然萌芽、诞生了。它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天文学帮助人类认识天体、了解宇宙。同时,它提出的许多问题,又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例如,人们早就发现有几颗奇特的星总是在群星之间“游荡”,它们就是行星。17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但他还不明白,行星为什么总是环绕太阳旋转,它们为什么既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又不会掉到太阳上?
    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并且建立了整个力学体系,为造福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这么说,仰望天空起初是在观望星空,但是一旦深入下去,就促进了社会和一系列学科的发展。追根溯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整个力学体系的构建,也正是始于仰望星空。
    又如,在20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弄清了在恒星内部上千万度的高温下,进行着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的热核反应,这就是太阳和其他恒星的能量来源。后来,人类根据同样的原理发明了氢弹。现在,人们正在继续研究,怎样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原子核反应为和平与建设服务,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明年是望远镜发明400周年,1608年发明的望远镜对开阔人类视野影响太大了!望远镜发明之前,人类目力能及始终是很有限。望远镜完全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借助望远镜仰望天空也改变了人类整个世界观。我们现在知道,人类栖居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而太阳只是银河系中数以千亿计的恒星中的普通一员,它位于银河系比较靠边的地方,带着整个太阳系大家庭环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动,每转一圈需要两亿多年。我们还知道,银河系又只是宇宙间上千亿个星系中的普通一员!从上古的初民仰望天空,到今天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人类自身在宇宙中间仿佛变得越来越渺小了。但是,这种“渺小”恰巧体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伟大。这些认识,都是仰望星空的结果。如果一个民族不爱仰望星空,那么他(们)对这个宇宙、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认识会有多大的局限!
    我看温总理的通篇讲话,他思考非常深远,他非常清楚人类仰望天空的历史过程,所以他从这里一下子就联到了博大的胸怀、深远的目光和不朽的精神这些内容。
    我在给大学生天文社团或者中学生讲课时,经常会为他们写下这样几个字:“敞开胸怀,拥抱群星;净化心灵,寄情宇宙。”现在看了温总理的讲话,我感觉自己真是写对了。
    
“仰望天空”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沈铭贤:
    我觉得这样一种对仰望星空的推崇,对知识、真理的追求,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为什么古希腊能够成为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他们对知识、对真理追求的精神,他们以非常诚信的态度、非常热爱的态度去追求。
    现在提倡仰望星空,实际上就是要提倡我们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也要承继和弘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传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年轻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是很难的。
    我们倡导仰望星空的精神,像康德所说的,看到头顶美丽的星空,就能够引起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团队或者说我们个人就会有希望了。如果看到美丽的星空,不能够引起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的话,可能就有问题了。因为这样一个星空代表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也代表着我们对自然的探索。
    仰望星空,就不能只关注脚下,只关注脚下就是急功近利,就是浮躁,就是一种小心眼。刚才汪先生讲的三代优秀学人,他们为什么会出来?像西南联大的那些人,你让他造假他也不会造假。真正受到科学精神陶冶的人就是这样,科学上不诚信的事情他不会去做,这个东西已成为他内心的一种信念了。
    培养这样一种民族的精神,培养这么一代能够仰望星空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说我们真的有了一批仰望星空的人,我们这个民族确实就会有希望。你看一部科学史,为什么科学首先在欧洲发展起来,为什么有的国家科学发展那么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这样一批人带头,整个社会的导向都是赞赏仰望星空的人,而不是鄙视仰望星空的人。那么这个民族的追求、精神状态就不一样,科学也就发展起来。
    
一部自然科学史本身就是人类如何扩大视野的发展史
    汪品先:
    有人说,我们现在中国的社会是汉唐以来最大的盛世,无论从基础设施投入,还是从经济发展的速度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的,这也是使我们非常激动的。但是反过来讲,我们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当前中国社会可以走多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从仰望天空来讲,我的理解这主要是讲要有一种大的眼光,而一部自然科学史本身就是人类如何扩大视野的历史。
    一开头人类的视野很窄,无论是空间、时间、包括生物圈的大小,现在已经扩大得不得了。最明显的是空间。15世纪重新发现了托勒密地图,而这张地图是没有太平洋的。地图西端是大西洋,东端就是亚洲。哥伦布就是用这张地图去航行的,以为从欧洲一直往西走,就到印度了,如果中间还隔一个太平洋,他恐怕就不敢去了。发现了新大陆还以为到了印度,这才有“西印度”的名称。
    对地球构造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一开始不知道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山,为什么美洲的大山都在西边,而东岸又和非洲平行?大家去探索,为什么会有山。
    中国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李四光,他发现了山脉的形状有力学的道理,有“山字型”、“多字型”,但还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还是二次大战期间在海底测深,发现全世界各大洋中间都有几千米高的“中脊”,联成八万公里长的山系穿透各个大洋,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个板块,这才搞懂,原来美洲西边的山是板块运动挤出来的,美洲东边的大西洋是板块运动拉张出来的。只有把大洋的大陆连起来才有对地球全貌的了解,才可以理解为什么有这些山脉,如果只在陆地上探测永远解决不了。
    再比如秘鲁的渔人很早都知道有的年份圣诞节前后海水会变暖,鱼都死光了,这就是“厄尔尼诺”。后来在赤道太平洋投放了七十个锚系对海水作长期观测,发现这祸根是在西太平洋,那里的暖水跑到东太平洋,压住了上升流,于是鱼没食吃,鸟也没鱼吃,所以一片死亡世界。而且造成的气候影响不仅在东太平洋,而是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近年来的多次气候反常,可能就跟遇上厄尔尼诺年有关。
    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人类的眼界扩大了以后,原来不懂的东西懂了,自然科学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人类扩大视野才能发展科学的道理,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
    中国的古文明有着光荣传统,但是长期以来在视野上也有一种不利的因素,因为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与地中海的希腊文明不同,是一种内向型的内陆文明。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从希腊打到印度河,世界上几个古文明他都接触了,唯一中国与他们隔山阻水,而丝绸之路上真正活跃的还不是汉人,所以中国长期以来就认为天下就这么大了。400年前,西方人从海上过来开始直接的接触,而要一直到十九世纪真的大炮打进来以后,才把中国打醒,知道世界其实要大的多。而中国人一直是比较晚才认识到这一点的,这种长期形成的传统不能不影响我们今天的发展。
    我的想法是,能不能趁今天这么好的形势,大家都冷静下来,把视野真正的扩大,在时间、空间上都扩大范围,重新反思一下,这么多年来哪些东西走过头了,哪些东西还不够,这样我们很可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这就是我对温总理这段话的理解。
    
怎样来“仰望天空”?我想应该站的高、看的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民族要有远虑。人类不关注未来是不可能发展的
    胡守钧:
    温总理的讲话我想是有感而发的,对教育的感受,对科研的感受,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现在有什么问题呢?太多的人看到眼皮下面,只知道小我,个人的蝇头小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可以卖,把祖宗留下的卖掉,把子孙的饭吃掉,只要自己过的好就可以。
    我们怎样来仰望天空?我想应该站的高、看的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民族要有远虑。人类不看未来是不可能发展的。比如说教育,我很赞成中学文理不要分科的提议。现在学文科的不少是理科盲,连基本的科学知识都不知道。学理科的很多文章不会写。怎么样培养全面的人才?大学应提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培养很多的工匠。工匠是需要的,但是我们的教育立足点不能是这样。教育既要传承知识,又要鼓励创新,必须寻求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从科研来看,体制存在弊端,评估方式有问题,导致越来越急功近利,甚至造假。现行机制能做到人尽其才、鼓励创新吗?科技创新要经费,更要体制改革。科研体制的弊端如果不改的话,钱多了不一定成果多,也可能腐败多,更不可能得诺贝尔奖。
    从经济发展来看,不少地区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大量的良田被非法占用,不考虑子孙的需求。农田流失量之大,令人震惊。最近发生的太湖水体污染,更发人深思!太湖变臭不是突发事件,不是海啸、地震。为什么看着水质一天天恶化,而不根治?其实就是没有仰望天空,不思未来,鼠目寸光,只顾眼前所酿成的。
    国家的发展一定要从长计议,仰望天空就有从长计议的涵义。什么叫仰望天空,就是讲不能只考虑一己之利,要考虑到民族、考虑到未来。从社会发展来讲,需要研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经济到底怎么发展?社会到底怎么发展?如果不从长计议很难。
    关注天空必须胸怀浩然之气。没有浩然之气的人不会仰望天空。怎样养胸中之气?必须感悟人生之道、民族发展之道、祖国兴盛之道、人类生存之道。“不畏浮云遮眼望,只缘恒道在心中。”我改前人旧联赠复旦学生,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从社会健康发展以及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解读温总理的这段话,很有意义。
    (与会专家照片由本报记者  刘定传摄) 

 文汇报  日期:2007.06.24 版次: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