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他的另一个身份备受关注——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新京报4月28日)
自1972年10月中共中央同意傅作义辞去水利部部长之后,35年间,尚未有非中共人士担任国家部委的正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当然备受海内外注目。此举标志 着中国民主政治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不同,那是建国之初的特定背景下的政治协商需要,万钢出任部委正职,是在中共一党执政58年,有着坚强的政治基础、军事基础、权力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现实条件下,中央对权力构架的大胆创新,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万钢的出任,更具有破冰意义。
从现有法律来看,非中共人士担任部委正职具备法律基础。根据宪法规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就是说,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也就是说,在这个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都可以出任国家领导人,当然包括部委正职。国家宪法、法律都没有规定非中共人士不能担任部委正职。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在操作层面的不断升温,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体现各党派的诉求,必然是题中应有之意。扩大民主党派参与建言、参与领导也成为一种趋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形式是多样的,而担任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正职是参政的一种形式,这种做法丰富了民主党派等非中共人士参政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方面。而民主党派聚集大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对于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大有益处。
实行多党合作,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此前,在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中,担任副职的非中共领导人士19名,而在5年前这个数字是15人。从整个国家和全局上讲,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要在国家机关领导中占主体地位,但具体到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若有合适的人选,就可以考虑让非中共人士担任正职,以更好地体现多党合作。去年以来,北京、重庆、江苏等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正局级等岗位,即曾公开招聘党外人士任职。此举意在增加党外人士在各级政权机构中担任负责人的比例。
如果说,安排非中共人士在国家机关担任副职的做法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话,而在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机构中出任正职,就完全是责权利的高度统一。比如万钢,就是科技部实实在在的“领导者”、“一把手”和“掌舵人”,对科技部的全盘工作进行全面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监督,行使和其他部委中有着中共身份的正职一样的权力。此次由民主党派人士出任科技部部长一职,寓意深刻。民主党派人士目前多集中在教科、文卫领域,选择科技部作为尝试,一方面在科教兴国战略下,科技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在科技领域有优势,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精英参加了民主党派,由民主党派人士担任科技部部长,能起到更好的团结作用。
可以预料的是,在今秋中共十七大换届前后,将会有更多非中共人士担任部长级官员。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开辟前所未有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