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汪品先院士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呼吁要走出地球表层系统的人类尺度

来源:党委宣传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时间:2025-07-07  浏览:

“下一步的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方向在哪里?答案在地球表层之外!”近日,在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特邀专题上,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作了题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的特邀报告,正式发布“地球系统科学升级版”(以下简称“升级版”)。

“表层系统重大变化的驱动力,通常在表层以外。”汪品先院士指出,地表作为人类的栖息地,长久以来都是地学科研工作者最瞩目的圈层。实际上,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最大驱动力不在地表,而是因难以观察而被忽视的地外、深部和微观过程。

他从地质史多次重大转变的主要推手切入,讲述了太阳系小行星带及星际尘埃引发生物灭绝和气候环境骤变、地球内部核-幔边界及地幔环流形塑地壳海陆分布、微生物主导的化学过程铸就地球宜居性等三大主线故事。

“大家要突破固式思维,宜当将目光放长远,超越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时空尺度,从地球过程运作的本质和地球演变本身的尺度来思考‘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汪品先院士说,“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拓宽视阈,要走出地球表层系统的人类尺度,引进兄弟学科以拓展时空视阈,从现象描述转入驱动机制探索,才能真正建立懂驱动机制、有预测功能的地球科学理论。

“今天的报告是先驱性、纲领性的,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来不断积累的成果。”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黄恩清说,今天面向“地外、深地、生命”的升级版,就是汪院士曾多次提醒的,要站在更大的空间、更远的时间去开展研究。

“汪先生勉励我们不要满足于集邮,要做地球科学的侦探兵,让我备受鼓舞。”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李嘉盈说,自己将会更坚定地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努力探寻深海颗粒有机碳沉降的深层机制。

7月2日至5日,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沪召开,15位两院院士,超200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本届大会围绕十大主题、72个专题,在主会场和16个分会场,共安排799个口头报告、733个展板报告,展开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

其间,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成果发布会举行,围绕中国“海洋十年”进展以及我国获批的9项大科学计划展开。

会议由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联合举办。(图/周游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