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维达、高绍荣、乐融融团队揭示运动新靶点,成果发表于《细胞报告医学》

来源: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23  浏览:

当前肥胖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瓶颈之一是传统减重药物在降低脂肪含量的同时,往往伴随肌肉流失,这不仅损害代谢健康,还可能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运动干预已被证实能通过激活骨骼肌AMPK等信号通路,实现减脂与增肌的“双赢”效应,对于改善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如糖尿病)具有独特优势。然而,相当一部分肥胖人群因心理障碍(如运动恐惧症)或生理限制(如关节损伤、心血管风险)而无法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导致运动疗法的推广应用受到明显制约。

近日,同济大学李维达教授、高绍荣院士、乐融融教授团队合作在《细胞报告医学》(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题为“CD47 blocking antibody confers metabolic benefits against obesit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创新性地发现了一种新型运动模拟靶点——CD47。研究表明,通过特异性CD47阻断抗体,可精准激活骨骼肌AMPK信号通路,在无需运动的条件下显著改善线粒体功能。在动物模型中,该策略成功实现了在降低脂肪含量的同时维持肌肉质量,有效模拟了运动介导的代谢保护效应,为开发可保留肌肉的精准靶向减肥疗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动物实验表明,注射CD47阻断抗体可显著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体重增加和葡萄糖耐受不良,提升运动能力,改善体成分和血脂水平,并增强骨骼肌线粒体功能。为进一步验证CD47在骨骼肌中的作用,研究团队构建了CD47全身敲除小鼠及两种骨骼肌特异性敲除小鼠,均观察到类似的代谢保护效应和AMPK激活,进一步证实了骨骼肌CD47作为运动效应介导靶点的重要性。

在机制研究方面,研究人员通过质谱检测与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CD47抗体可通过降低HSP90α的磷酸化水平来增强AMPK的活性,进而有效改善骨骼肌的线粒体功能。

 论文摘要图

综上,该研究首次揭示CD47作为运动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通过特异性激活骨骼肌AMPK信号通路,实现“减脂不减肌”的代谢改善效果,并规避了心肌肥大等潜在副作用,拓展了CD47功能的研究边界,也为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与药物开发方向。

该研究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创新中心及再生医学研究所、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共同完成。李维达教授、高绍荣院士、乐融融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博士后苏亚娟和同济大学副教授孙婧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162-4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