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全国首届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举办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2-11-27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国家推进文字数字化战略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场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时代的命题。推进文化元宇宙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探讨,总结实践经验、研判发展趋势,成为国家政策与行业实践的共同需求。

11月26日,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和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业委员会联合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全国近30所高校院系科研机构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为全国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提供了一个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前沿思想,推进文化元宇宙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高端对话平台。高峰论坛以线下线上联动方式进行,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网观看人次达到75万。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在致辞中指出,同济大学以人工智能为牵引,进行了系统的战略布局,成立了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用人工智能赋能学校的所有学科,并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博士点,为元宇宙提供了底座能力建设。希望这次高峰论坛在这样一种交叉融合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产生学术前沿的研究课题,为同济大学、为整个学科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闵令超、上海市委宣传部发改办主任刘海英等领导致辞。

全国首届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的成立大会,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宣读文化元宇宙专委会成立批复函。现场领导联合为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揭牌。文化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解学芳指出,文化元宇宙专委会的核心定位是整合文化元宇宙各界的优势力量与资源,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宇宙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

高峰论坛主旨演讲的第一板块,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出发,阐释了我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在当今新的发展语境下,传统文化应借助元宇宙的契机来创造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创新表达方式,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从文化产业视阈下探讨元宇宙发展,强调元宇宙时代人类需要新的体验,从上网到上链,从单向吸收到双向互动,提出元宇宙文化产业生态需要处理好产业链上、中、下游三个环节的关系,从社交向社会转变,让无障碍性和包容性成为关键词,实现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相融相通。原文旅部科教司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孙若风主任以《艺术、技术、生活:元宇宙的三维建模》为题,聚焦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的分野与合流,强调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驱动文创走向生活,文创与数字技术均以融合为特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本、科技支撑、创意为王、市场运作。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以《元宇宙与GLAMS的融合互动》为题,强调元宇宙与GLAMS相互赋能,元宇宙作为空间需要海量来源于实体世界的物质标本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元素,通过对其复制、模拟、加工、改造形成与真实社会体系深度融合的数字生活空间,使GLAMS超越传统的物理间隙和物质生命,展示一个存在无限可能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孙茂松教授从元宇宙与元宇宙技术出发,辩证地讨论了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愿景实现的可能性,认为真正意义的“元宇宙”现在还处于理念和愿景阶段,元宇宙相关技术的集成式创新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并提出文化元宇宙具有其自身的一套文化,应积极发展文化元空间应用示范,建设高度综合、文工交叉的创新工程。

高峰论坛主旨演讲的第二板块,南京大学商学院顾江教授作了题为《元宇宙时代数字文化消费》的分享,强调元宇宙具有先进性、交互性和复合型三大特点,元宇宙时代的消费仍要从数字经济的体系与特点出发,并结合消费的四个特点:乘数效应、跨界融合、范围经济以及长尾效应。武汉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分享了《数字信息技术赋能,重建当代文化产业新型生态圈》主题,提出文化产业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整体转型,须借助数字生态圈的转型,强调数字信息技术创新重构了生产和消费端全链条,建构了线上和线下全方位联动的全新数字生态圈,特别提出未来各个国家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程度,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效率,将决定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和文化软实力版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探讨了元宇宙为何而来的问题,强调元宇宙的出现是对互联网面向未来功能的又一次阐释,是面向未来生活方式的系统性一揽子方案的考量,强调元宇宙更加关注技术的系统性,使其满足目前我们对技术梳理、整合与协调的现实需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何人可教授从设计学角度提出,元宇宙是一个典型的设计生态系统,包括了硬件、软件服务等构成系统,并分享了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多个具体设计作品与案例,为元宇宙可穿戴设备的具体设计方案与落地应用提供了很多启发。

高峰论坛主旨演讲的第三板块,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作了题为《元宇宙:虚实相生的沉浸式新场景体验》的分享,提出文化元宇宙是一个中国式的创新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延展性的、包容性的总体平台化的概念,并从中国元宇宙的特殊性、元宇宙发展层次以及元宇宙六大技术探讨了具体的元宇宙场景,并强调城市元宇宙是元宇宙产业崛起的枢纽,将很快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主战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花建研究员指出,疫情冲击下形成了数字文化的超级大系统,数字数据引领着全球的互联互通。元宇宙推动文化产业的IP开发进入模拟现实的虚拟世界、非人类中心的多维世界、虚拟交融的多重世界以及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共创的未来世界四大象限,成为新的道路、新的动能、新的前行、新的模式。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从传播角度探讨元宇宙对人类传播的重塑,指出元宇宙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媒介,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已开始通过自己的技术变革而驱动一套它跟人,跟社会,跟自然之间的连接关系,并强调元宇宙技术实现了传播的去边界化与去中介化,其核心特征是交互、想象和沉浸。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具象意义上的关于数字文明社会的景观,强调社会功能发展价值实现的主逻辑在于元宇宙整合和融合六大技术,构造起未来数字文明社会的技术基础,而元宇宙的深度媒介化是以互联网和智能算法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作为结构社会生活的力量。

高峰论坛主旨演讲的第四板块,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重点讨论了《元宇宙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指出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压力,创新性提出了四全协同育人的路径,分别是全员协同、全科协同、全程协同和全球协同,加快培养元宇宙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覃京燕教授以《面向未来的智美生活文化科学幻想》为题,提出文化元宇宙是一个全析交感的复杂的交叉的巨系统,对应高的信息维度和高的感智,强调元宇宙之下产生了数字生态文明的形态,应依靠科技向善的力量,人心向美的话语,构成人类群体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以《化身之境:元宇宙艺术生态的现实与想象》为题,深入探讨了元宇宙的根本是人的自由想象力与科技的结合,强调元宇宙艺术共有三种状态的元宇宙艺术品,即新象征型的,新古典型的与新浪漫型的元宇宙的艺术品;提出元宇宙艺术离不开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的结合,应以内容的坚守为根本,并提升技术效能,产业强体。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卫志华教授探讨了智能化信息推荐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强调算法是推动元宇宙的核心技术,以精准推荐和有效供给为特征的算法推荐已成为当前网络传播、内容分发的重要形式,但同时也面临着算法推荐的公平性、可解释性、隐私性、新颖性、多样性以及信息茧房等多方面的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梅教授关注元宇宙时代的博物馆,提出基于元宇宙技术的博物馆数字化、产业化发展框架。众多高水平专家齐聚一堂,对文化元宇宙从理念到战略到技术,形成了系统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成果分享,为中国特色文化元宇宙体系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导引。

高峰论坛报告发布和行业高峰板块,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臧志彭教授代表专委会发布了《全球文化元宇宙相关政策研究报告》。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景域驴妈妈集团总裁、奇创旅游集团联席董事长王小松,上海联通现代服务业事业部总经理何艳,喜马拉雅集团副总裁、城市文化董事长张晓平,新华网客户端数字文化事业群总经理、新华网山海中国元宇宙负责人傅献民等行业专家结合自身文化产业实践讲述了文化元宇宙的创新探索经验和模式。

全国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的三大平行分论坛在下午同步举行。三大平行分论坛聚焦文化元宇宙基础研究、文化元宇宙行业研究、数字时代艺术变革研究等三大主题,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31位嘉宾进行了精彩呈现,《探索与争鸣》、《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南京社会科学》、《福建论坛》、《学术论坛》、《文化产业研究》等六家CSSCI来源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们进行了精彩点评。

在高峰论坛闭幕环节,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成立暨全国首届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讲好文化元宇宙的中国故事,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的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