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举办上海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时间:2021-12-31  浏览: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月24日,由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本科生院主办,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工科类专业分中心承办的上海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土木工程学院召开。

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研中心主任顾祥林,上海市教科院德育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我校研究生院、本科生院、课程思政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以及我校各工科学院的30余位教师参与研讨。

顾祥林表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已逐渐进入“深水区”,全面迎来课程思政改革2.0升级版,上海各兄弟院校应群策群力,不断探索创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方法与路径,共同推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走高走稳。

会议聚焦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顶层设计、指南制订、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关键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共计10个主题报告。

在“顶层设计”主题报告环节,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孙宝忠认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可以分为“国家、省市、学校、学院、团队、课程”六个层面,在学院层面上构建了“党建是引领、教师是主体、教学是核心、管理是途径”的四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钱炜介绍了“领航学院、领航团队和领航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学院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和制度文件,团队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程负责案例建设、教学设计与交流示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张伟平提出了以产出导向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反向设计思路,从育人目标到德育核心要素,再到课程体系对德育核心要素的支撑关系、课程群和课程育人逻辑梳理、具有课程思政内涵的教学大纲制定,并结合学科责任岗位、专业责任岗位、课程(群)责任岗位建设,将课程思政教建设工作责任到人。

在“指南制订”主题报告环节,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田伟结合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中有两条主线,知识线是思政线的脉络和载体,思政线是知识线的凝练和升华,从而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建设、人格培养和知识探究”四位一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晶晶结合化工与制药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表示,课程思政可以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肖军华结合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认为育人目标可以分为国家、社会、职业三个层次,构建了“三圈层”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提出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在“教学实施”主题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天舒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开花结果在学生,“问题导向促兴趣,亲身实践出真知”,基于此开展了环境生态类系列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案例与实施。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李伟锋结合“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实施应当依托团队科研底蕴,凝练典型工程案例和思政案例进教材、进课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结合风景园林生态类课程思政建设指出,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当由被动落实向主动探究转变,由参与型向内生动机转变,从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融合着手,构建育人逻辑框架,再开展教学模块和知识点的设计。

在“教学评价”主题报告中,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迪认为,课程思政融入效果评价应当以提升单门课程质量、促进课程链科学完善、提高专业育人水平为主要原则,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短期与中期评价相结合、专业评价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构建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讨论。宗爱东总结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共识:内容上应着眼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方法上应从一节课、课程、课程群、专业、学院、学校不同层次上进行理解和设计;思路上可以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思维,“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管理上是一种协同,一种共享,课与课的协同、机制的协同、资源的协同;评价的核心是课程本身等,并建议今后分门别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研讨,实现精准化思政;在教学指南编制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建设,通过课程思政重捡集体备课和教研机制。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