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张亮眼的科研成绩单,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先锋”。硕博近4年来,她已有一系列有关新能源电池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她还凭借英语“硬核”实力,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她,就是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研究生)”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郑雪莹。
“用英语服务科学、用科学改变环境是我的信念,希望我能在国家推进能源清洁化的进程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她一脸自信的笑容。
一场雾霾激发她投身新能源事业的热忱
2013年,怀着“用科学改变环境”的绿色梦想,郑雪莹在高考志愿表上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环境工程”专业。
进入大学第一年的隆冬,中国大地就遇上了一场严重雾霾,郑雪莹所在的城市也遭遇了空气重度污染。郑雪莹第一次知道了“雾霾”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细小的悬浮颗粒物组成,会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特别大的危害。而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就是马路上一辆辆奔驰不息的传统燃油汽车。
“如果我们要保住蓝天白云,就要想办法控制污染、减少碳排放,而发展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是最可行的应对之策。”自此,一个梦想在她心中生根:推动新能源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将是引领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我要投身新能源事业!”
于是,大三暑期参加同济大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时,她鼓起勇气填报了新能源电池领域的研究方向。恰逢黄云辉教授在同济大学组建车用新能源研究院,郑雪莹如愿以偿,成为了研究院的首批学生。
起步阶段初战告捷赋予她科研自信
因为是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一开始,郑雪莹自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心底的那份使命感时时激励着她,给予她向科技进军的勇气和力量。
没多久,郑雪莹就接到了导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要撰写一篇新能源电池相关领域的综述性文章。这让她不敢相信:“只有在这领域深耕多年的大学者才有资格写综述,而研究生刚刚起步的我怎能担此大任?”
英语功力和大学一直坚持的英语写作积淀助了她一臂之力。她带着一丝兴奋感跃跃欲试,从一开始每天最多看5篇文献,到后来一天能看数十篇文献;从初期看完一篇必须记录下来复习,到后来看过就能记住其大概。在一个多月内,她静心埋头阅读,高效完成了所有相关文献的阅读。撰写综述,作者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要避免对相关文献的“照搬式描述”。“感谢导师的信任,那段科研训练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独立思考和甄别文献的能力。”她回忆道。
这篇综述很快就见刊了。初战告捷,让郑雪莹品尝到了科研的那份快乐,也赋予了她对科研的自信,由此她心底的那个绿色梦想更加炽热。
此后,郑雪莹怀着对科研的极大热忱投入学习研究,每晚最后一个离开办公楼,周末也时常在实验室里度过,惜时如金,用她的话说就是,“不愿意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在研一学年结束后,郑雪莹又有两篇研究性论文问世,她获得了2017-2018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二时,她决定“硕博连读”,带着梦想继续攀登科技新高峰。
科研持续深耕迎来丰硕收获
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郑雪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她每天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刻苦、潜心钻研。“希望自己做到每一天都不荒废。”她说。
她还勤于思考,实时跟进研究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了解自己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现存科学问题。在科研过程中,她不断追问 “为什么”。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够刨析出科学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每天,她除了阅读本领域的相关文献,还养成了广泛阅读专业外顶级期刊的习惯,希望可以将其他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借鉴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思考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后,她还在实验室里动手付诸实践。
在她看来,从文献中获得的经验只是工作的开始。面对重复不出来的文献、意料不到的实验结果,都需要不断优化实验方案,才有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做好每天的实验记录,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实验经历。”她将科研实验中的心得娓娓道来。
经过硕博士期间近4年的持续努力,她围绕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开展的研究接连取得了新进展,迄今已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Chem、ACS Energy Letters、Nano Energy、Smal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40,并成功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2020年,郑雪莹实至名归,获评同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先锋”。
她还踊跃参加一系列国内外高规格学术交流大会并作口头报告,包括在德国举办的“同济-科思创”交流项目、美国化学会、第20届全国电化学大会、第19届全国固态离子学会议暨第16届亚洲固态离子学会议以及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她先后考取上海市中级、高级口译证书和全国翻译专业二级口译证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应对自如。她还因此获邀担任2017年亚洲混凝土世界博览会交替传译,全程参与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John B. Goodenough教授 98岁生日庆祝会暨“Create a Rechargeable World”全球直播研讨会线上线下筹备活动,并担任“同济-科思创”循环经济创新大赛复赛和决赛环节英语主持。
“要知道,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时的热情得来的,必须要心怀大我,要有定力、有坚守,要有长期在所在领域的潜心耕耘。希望自己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持续深耕下去,让中国不再有雾霾之痛。”她看上去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