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实录: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里也有男护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里就有3位男护士活跃在里面,他们分别是毛懿良、晏晓坤和仇晶军。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他们年龄都不大,年长者才刚过而立,年幼者刚从学校毕业,他们都是武汉东西湖区(武汉客厅) 方舱医院里的战士,至今他们已经战斗超过一个月了。三位小伙子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要像身边的党员一样,他们说的‘我是党员,我先上’,很帅,他们天天自告奋勇,冲锋在前。”
三八节前夕,记者找到这几位小伙子,请他们聊聊自己方舱里的事。
毛懿良:抗疫战友情
3月5日晚,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在入住酒店的会议厅为7位小寿星(队友们戏称“葫芦娃”)过生日,“happy birthday to you!”大家鼓着掌、唱着生日歌,微信群里漫天飞舞着萌萌的蛋糕,蹦着“战友(葫芦娃)们生日快乐”的祝贺语……在这个仪式上,我心里非常舒服、温暖:一群患难与共的好战友!
毛懿良说,来武汉一个多月了,大家难免想家,思念父母,挂念孩子。我们上海大后方一起战斗的同事们也很贴心,利用这次给几位队友过生日的契机,联系寿星家属发来了VCR。事先不打招呼的视频让一位又一位小寿星喜出望外,欢喜到泪奔。

毛懿良(左)与姜波
他说,我站在观众席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老母亲,翘首以盼爱人归的另一半,呀呀学语闲不住、襁褓中左顾右盼的孩子们,看着看着,好几位女队友都悄悄地开始抹眼泪,我的眼也热了起来:触景生情啊,一个多月不见他们了!
再说说我的几位老哥和小兄弟。
我的好领导孙贵新。他是医疗队的执行队长、医院骨科主任,我是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平时就一起并肩战斗在手术台上。我们代表东方医院骨科来到武汉,一起进方舱。进方舱前,我们互相打气,那束阳光照亮了我们的脚步,很有型!
毛懿良说,回去后我最想做的事情,还是跟平常一样,和孙主任一起,和兄弟们一起上台做个手术。然后,能够准点下个班,先在更衣室里开罐可乐和大家一起聊聊天,然后回家陪爹妈吃个晚饭。
还有我的姜(波)老哥。5年前我们救援队去参加中俄联合演习的时候,我和姜波主任、他后勤的兄弟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次我作为随车医务人员,和他们一起从上海到黑龙江,来回驱车6000公里,风餐露宿,后勤队员们顽强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毛懿良指着照片对我说:这是我们当时在中俄边境留下的合影。医院里的同事们都戏称我们为“18勇士”。这次临行前,我主动找到了姜队,跟他说,出队的话,我还要给你跟车,和兄弟们一起出征武汉,并肩作战。

毛懿良:中俄边境团队留影
方舱里要做临床试验,必须开车进去。“我先上。”老党员姜波队长开着检测用的野战车,第一次进了方舱。他手下的兵因为担心他,忍不住哭了。当时雷撼院长正好在旁边,赶紧上前安慰,就这样两个堂堂七尺男儿搂抱在了一起。

雷撼(左二)与流泪的战友
毛懿良还说,这次来这里,两位小兄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晏晓坤,我认识他的时候还是一个青涩的新人,不善言辞,甚至还有些木讷,但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老”护士了,他沉稳老练,干活细致入微;仇晶军今年刚刚入职,但疫情一爆发便主动请缨来到了前线,他说“我无牵无挂,我得去”!我中华有这般好儿郎,何愁疫情不除?何愁国之不强?!
方舱里,我们兄弟经常去宾馆健身房,得有个好身体。毛懿良说,闲暇时间里,当然最先做的是约上好兄弟,撸个铁,这是我们最好的减压方式。

健身房中的小伙子们
晏晓坤:我们仨都递交了入党申请
晏晓坤告诉记者,我们三个在武汉都提交了入党申请。我们看到队里的党员们总是冲锋在前,他们特别有英雄气概,特别能战斗,我们心中的英雄气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还有好几位在医院时就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了,他们也都特别棒。我们都觉得这是一次机会,要向他们学习,要提高自己。
武汉的情况让我反复在想,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假如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方舱医院的模式可能吗?我觉得这种“全免费、先救命”的模式,是不可能实施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医生从哪里调?后来国外陆续传出新冠病毒的报道,我的感受更深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办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才能像今天这样万众一心、同心战疫。
晏晓坤说,自己是重症监护室的一名男护,西北兰州人。因为路途遥远,一般都是每年过年才回一次家。今年买的是1月26号大年初二回家的机票,科室里班也跟同事调好了。本来想着回去和家人朋友好好聚一聚的,但怎么也没想到会爆发疫情,还如此严重。
大年三十,院里第一批援鄂人员出发时,我想现在情况紧急,正是需要人的时候,决定留下来和大家共进退。然后就给父母打了电话,退了回家的机票,报了驰援武汉的名。刚过来的时候还怕家里奶奶担心,一直让我爸妈不要告诉她,可过了几天还是从我姑那知道了,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奶奶虽然担心,也全力支持我,再三叮嘱我让我注意安全,做好防护。
每次,女朋友打电话都会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每次我都说:“快了快了,今天我们方舱医院里又出院了多少多少患者,等都康复出院了,我就回来了。”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习惯了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去完成各项工作,习惯了工作时脸颊和耳朵的疼痛,习惯了无序的作息和饭点,习惯了下班后繁琐的洗消过程。我甚至开始留恋这里的一切了。
说起三位战友的情谊,晏晓坤告诉记者:我们仨平时都是比较低调的人。毛哥比较活跃些,我和晶军都是比较内向的。毛哥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不管之前还在现在都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工作之余我们也有共同爱好,比如打游戏、撸铁之类的。
因为他是手术室护士,刚来这边的时候我看得出他心情是有些忐忑的,怕自己无法胜任。所以在方舱收病人之前,我们在里面整理物资的时候他就主动询问我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收病人的第一天他也不断的询问我各种关于护理病人的要点,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班下班要交班时,他怕自己交班有所遗漏,拿着纸和笔把要重点观察病人的体征等具体情况,一个个写在了纸上交给了下一班。
晏晓坤说,方舱医院是临时医院,像搬笨重的氧气瓶罐啊、一箱箱的酒精补液,还有换饮用水之类的体力活都是我们男护士干。我们和护士姐妹们一起查房,她们心里就是定定的,不慌,您懂的。

晏晓坤(右)和队友吃汤圆
听完他的讲述,记者情不自禁地说:哈哈!护花使者。
晏晓坤的入党申请(节选)
算算日子,从2月4日晚抵达武汉到现在已经有段日子了。心理上经历了从出发前的激动慌张到抵达时的忐忑压抑再到现在的平稳自信,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身心的成长,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援鄂的选择,这必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党旗下的晏晓坤
当我看到一批批医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源源不断的加入到抗疫一线时,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使命感让我按捺不住,我是护士我得奔赴国难,我毫不犹豫地报名支援武汉。
2月8日,我在武汉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元宵节,虽然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队友们在队里党员的带领下,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他们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范,冲在最前面,不怕苦怕累,甘于奉献。
也正是在那几天的共同工作中,让我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
2月9日是我第一次全副武装进入东西湖房舱医院,进入后看到的景象虽然有些乱,但并不是坊间传闻的那样是龙潭虎穴,我倒是有一种回到大学集体宿舍的感觉。病人之间有说有笑,各做各的事,有的阿姨甚至自行聚集在空旷的地方跳起了广场舞。眼前的这一幕彻底颠覆了我对医院的认知。从他们身上我完全看不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可怕,当我看到病区墙上每隔一段距离挂着的国旗和党旗时,我想肯定是党和政府给了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
抗击疫情是大考,时刻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的品质和能力,更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役,只有在风雨中通过大考验,磨砺真本领,才能激发新作为。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们个个见困难就上,个个有智有勇、一往无前,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在这场战斗中冲锋在前,接受党组织的考验,我郑重提出入党申请。
晏晓坤
2020年2月12日
仇晶军的心迹(节选)
自从2月3号临危受命驰援武汉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新型冠状病毒似乎就如同地震一般无情地肆虐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然而在全国各地医疗队的不懈努力下,疫情已经大有好转,胜利就在眼前! 我以自己身为上海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员为荣!

仇晶军(右)与战友
24岁的我去年刚从学校毕业,甚至在加入救援队之前才刚刚有了自己的执业注册证书。作为队伍年纪最小的队员,在来武汉之前我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害怕自己帮不上忙,反而会拖累大家。但作为呼吸重症的一员,更作为救援队的一员,在国家危难的时刻,绝不可以退缩!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来到武汉之前,我一直这样告诫自己。
2月4号,在刘中民院长的动员下,雷撼院长的带领下,上海市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整建制55人前往武汉。在高铁上,处事不深的我忍不住胡乱想象,有幸的是队伍里的老师都非常地关心我。老师们都像姐姐一样,然而朱嘉鹛老师却常常和我说“感觉带了一个儿子出来”,在寒冷的环境中大家相互依偎,相互鼓励,好像前面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

仇晶军:在党旗下工作
到达武汉后的第一天就是我的生日。即便没有喜庆的生日氛围,也没有吃到生日蛋糕,一碗简单的方便面就代替了长寿面。但这绝对是我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我收到了许多的祝福,来自家人朋友,更多的来自队友。我想等我回家了,一定要补一个像样的蛋糕(还是好吃)。
方舱医院刚刚开舱的时候,医疗设备和生活物质都不是那么完善和充足,记得刚开始各类文件杂乱而繁多,我们的护理团队动手制作了文件夹和文件箱,让文件的摆放变得有序。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都是医护等工作人员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仇晶军在查房
在优秀的高彩萍护士长的带领下,我们组织患者开展呼吸操、读书会、有奖竞答竞赛,促进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恢复。舱内的患者也自发的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在这种和谐有序的环境下,这场抗疫战争我们怎么可能会输?!
现在舱内的患者大多已经出院了,剩下的也都在积极康复中。相信再过不久,我们这个方舱医院就可以完成历史使命了!这两天,方舱医院特地为我们制作了工作牌留作纪念,等回去了以后拿给科室里的老师看,肯定够我吹一阵子的。
虽然我只是一个24岁的男护士,但我崇敬着前辈们不畏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并正在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我很荣幸这次抗疫战争中,我可以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经此一役,定会有所成长。相信大家也会看到新一辈的护士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有能力保卫患者的身心健康!
仇晶军
2020年3月3日

三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