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郑时龄院士对话新生院济美学堂学子,共论“创新与创造”

来源:新生院济美学堂   时间:2019-12-03  浏览:

 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为让新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认识并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成长为具备“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月29日晚,新生院济美学堂“济美·大师讲坛”系列活动之一——学堂院长郑时龄院士专场报告会《创新与创造》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济美学堂副院长李疏贝老师主持,济美学堂300余位师生到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以“创新与创造”为主题,从创造性与创新、历史上的创造与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三个方面,结合自身从教38年的经历,给新生系统而又生动地讲述了当前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战略、创新与创造的决定要素和基本立意、创新型社会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体现等内容,让新生深刻领悟到基础知识学习对创新积淀的关键性,以及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鼓励同学们要高扬伟大旗帜、树立远大理想,用创新驱动未来、为新时代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时龄院士强调:“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全体同济人的责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正在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在这样一个历史性关键时期,济美学堂的新生们应充分利用新生院的“聚宝盆”优势,主动适应当前“宽口径、厚基础”的拔尖人才培养需求,在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创新精神,加强通专融合、把握时代浪潮,让蓬勃的青春与国家情怀同频共振,用奋斗的底色让青春更加绚烂多彩,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他说:“创新的核心不是新,而是创造性,创新不是开天辟地,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工去解决现实问题。创造者是既有科学技术素质,又有正确的思维和思想指导的人,创造者既要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和能力,也要有社会科学的基础和文化素质。”他结合从教经历,说明了创新和创造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离不开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他嘱咐同学们唯有掌握基础,从当代现有创新作品中获得启发,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学有所用;要全身投入到社会中去,充分接触社会,从外界创新氛围中获得创造性的灵感。

郑时龄院士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写的人生三重境界,比喻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他告诉同学们先要登高望远拥有大局观,再去努力追求,最终才会在追求中找到目标。他还通过哥白尼、伽利略、居里夫人等科学史上多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实例,向同学们展现了历史中的创新,讲述了创新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告诉同学们在寻求新发现的时候,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和包容的格局,不要轻易去排斥异说,鼓励同学们向创新先驱们学习,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敢于创造。

最后,郑时龄院士结合学堂专业特点,以“上海2035”为切入点,向新生们展示了如今上海创新的活力,以及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高品质创意。他叮嘱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具备创新创造意识,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祖国的创新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场新生认真聆听,积极思考,主动发问,纷纷举手“与大师对话”。针对“如何平衡创新创造与当今时代格局?”“设计过程中没有灵感怎么办?”“如何看待国内建筑行业趋于饱和这一言论?”等问题,郑时龄院士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与交流。他鼓励同学顺应当今时代鼓励创新的潮流、在时代文化背景下大胆突破创新,扎实学习专业基础、增加课外阅读、博采众长并加以反思,相信蓬勃发展的行业和欣欣向荣的时代会为每一位同学们的明天注入更多的活力,希望每一位同学带着思辨的精神学习专业知识,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国家的发展。

讲座尾声,“粉丝代表”刘世钰同学代表全体济美学子,将一幅手绘人物肖像作为礼物,亲手送给敬爱的学堂院长郑时龄院士。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众师生言聚济美、欢聚一堂,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受益良多。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