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言•象•意——汉字的传承与传播》系列活动在校举办

来源:图书馆   时间:2019-11-21  浏览:

近日,《言·象·意——汉字的传承与传播》主题论坛在逸夫楼二楼报告厅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及博物馆的专家教授齐聚一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汉字的饕餮盛宴。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崇志对各位主讲嘉宾和老师同学们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传播中华汉字文化,碰撞思维的火花。同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慎金花进行了开幕致辞,强调了同济大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闻学堂便是同济大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地和教育平台,为同济大学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段艳琴对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字文化传播交流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在做好基本陈列展示的同时,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国内外进行了汉字巡展,并对文字相关的前沿课题和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学术研讨,在推动汉字文化传播与传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南京艺术学院曹方教授就《汉字艺术设计的图像化景观》作了主题演讲。20世纪以来,经济文化发展对于汉字的现代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字艺术设计便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文字艺术设计是对文字的视觉化的形式处理,通过图像的生成来传播文字的内涵特质。曹方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文字的发展历史,同时介绍了文字艺术设计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及其代表作品,这些典型作品确立了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视觉形象的身份与价值,成为了后来设计师与学生模仿与变体的对象。另外,她介绍了目前汉字相关的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尤其是南京艺术学院学生的汉字创作作品。最后,曹方教授结合个人的创作经验,对汉字创作的未来趋势作了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动态字体系统的出现,汉字艺术设计将进入无限制开放变化的新纪元。

  

清华美术学院陈楠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古文字的活化设计创新》。在演讲开始时,陈楠教授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汉字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是因为各个时代的文字都在适应那个时期最新科技的发展。例如他谈到现代的计算机拯救了繁体字,使它在不方便大众书写的基础上仍旧延续了下来。由此,陈楠教授想到能否将古代的象形字带回到输入法之中,打通语言文字和设计及传播之间的通道。通过设计文创产品、动画片、表情包等一系列艺术实践,陈楠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汉字设计的进化过程;同时他还对草书、装饰字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个人阐释。通过这些创意设计,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播古文字、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

 

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主题演讲《说文解字——看汉字的传承与发展》中,主要通过甲骨文和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字形字义的对比,探讨了汉字的传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运用大量例证,讲解了各个汉字在甲骨文与《说文》中的不同释义,对二者之间的冲突表示了理解和尊重,我们不能轻易用甲骨文否定许慎的《说文》。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否定《说文》,而是要对其给予合理的解释。另外,他还强调了汉字的传承不能离开本源,每个时代的汉字有它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强调发展和创新,都必须在尊重其本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传播。

 

复旦大学刘钊教授主题演讲《古文字之美》提出,古文字的构造类似于现在的速写和商标,用寥寥几笔的图形把握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从最初的构造到历史的演变,古文字无不受到美化和装饰化的影响,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具体来说,文字的发展演变趋势有两个,第一是趋简趋快,有利于公文的快速传递;第二是美化的趋势,二者之间既包容又互相矛盾,形成了一种张力。书写公文时用快写字,纪念性和典雅场合用美化的字体。随后,刘钊教授通过对青铜器、陶器、竹简、帛书等的展示,带领大家共同欣赏了古文字之美。例如他认为,印是中国古文字和艺术结合的最好的品类,于方寸之中把文字和边框图案规整布局、完美结合,因此是平面设计最好的取材资料。另外,古文字的构造与古代人的思维观念,对宇宙和空间的认识也有联系,我们现在的田字格、米字格都与此有关。

 

同济大学鲁普及老师的演讲《汉字图形的创意及表达》从广义的图形出发,阐释了他对创意的独到理解。在鲁老师看来,创意能力就是揭示关系和创造关系的能力。就汉字而言,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汉字本身的关系、汉字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汉字笔画之间的关系等等。本次展览作品的创作便运用了这种思维,创意展示了汉字的各类关系。

 

 各位老师与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主要谈到了汉字相关概念的辨析以及汉字的教育问题等。汉字这个词其实很晚才出现,在古代是没有这种说法的,相对而言,华夏的称呼历史更悠久。但因为“汉字”这个名称已经被大家熟知,就没有作更多改动。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始涉及汉字的字形起源问题,万献初教授对语文教师的古文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位专家和学者都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对汉字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和详细的讲解,丰富的内容和多角度多学科的沟通大大加深了同学们对汉字及其艺术与文化的理解。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