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联盟”大会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济人楼举办。此次联盟大会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办,机械工程出版社与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承办。共有全国近80所高校、知名企业与出版社约170名教育专家与企业高管出席会议。
大会由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致欢迎辞,并介绍新工科“同济”模式的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机械工业出版社林松副社长致辞,并就机械工业出版社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做了详细介绍。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单烨副院长致辞,并向与会来宾介绍了同济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情况。世界经济论坛(WEF)未来制造委员会主席倪军教授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制造业转型及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讲解。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会士、2018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Ömer Sahin Ganiyusufoglu(葛兴福)教授围绕“智能制造工程在工业与教育方面的昨天—今天—明天”进行深入阐述与展望。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卞永明教授代表主办方介绍了同济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设置背景与基础、定位与体系设计以及特色工作等,并结合新成立的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提出了新的建设方案。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刘海江教授主持大会。大会以团结广大教育界、企业界同行,加强全国主要工科高校、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宗旨,围绕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法、实验课程设计、教学队伍建设、就业环境建设以及专业标准建设等相关内容展开交流、研讨,以促进课程可持续性改革,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毕业生具备发现、分析、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成为本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机械工业出版社、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沈阳机床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与西门子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先后围绕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做交流报告,与会嘉宾充分交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分别介绍了“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建设体系,与会代表就同济大学的“工业4.0模式”、天津大学的“天大方案(Coherent-Collaborative- 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ve (CCII) Plan)”、山东大学的“基于项目牵引构建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方案展开热烈的交流与研讨,既有肯定又提出了交叉学科教材、交叉授课师资、学生接受能力等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
教材建设问题是个瓶颈问题之一,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济大学根据课程体系要求,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遴选30门核心课程形成“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材建设计划”,并牵头组织国内外高校、企业共同参编完成了第一批“智能技术数学基础”、“生产系统智能化技术”、“智能感知与决策”等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特色的六本教材初稿撰写工作,将陆续在2019-2020年出版;同时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该教材计划的编写工作,共同打造一个适用于“新工科专业”培养体系需求的专业教材系列。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建设是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确保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同济大学从2018年初就开始全力筹建平台建设工作,与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沈阳机床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与西门子有限公司等共建有“智能高精密制造工艺实验室”|“智能生产系统实验室”“机器人冲铆新工艺实验室”“大功率激光焊接与清洗实验室”等平台。会后,与会来宾共同参观了同济大学智能制造中心(IMC)实验室。
关于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以及市场需求问题,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西马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就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得到参会代表的认同,也对各高校的培养体系的修订给出了市场方面的建议。
本次大会致力于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标准,加强其在课程教学、实验设计、师资队伍与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促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发展。大会为从事智能制造工程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提供了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同济大学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体现了学校近两年来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