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获得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3项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1-18  浏览:

1月15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我校共获得包括一二等奖在内的13个奖项。同济大学牵头完成的有8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以同济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合作完成的5项目获奖,其中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土木工程学院叶为民牵头的“高压实膨润土的热-水-力-化耦合特性及缓冲机理”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医学院张海军牵头的“医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及临床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土木工程学院黄宏伟牵头的“复杂岩土及地下工程灾害风险分析与控制”、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国华牵头的“界面吸附-电化学调控-光电催化协同方法与环境污染物高效降解机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刘春牵头的“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关键理论技术与应用”、医学院陈昶牵头的“早期肺癌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由才牵头的“典型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医学院吕中伟牵头的“甲状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业内人士都知道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安全处置问题是制约核工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深地质处置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处置库内作为缓冲/回填材料的高压实膨润土将长期遭受热-水-力-化多场耦合作用,其渗透水力特性、膨胀力学性能与工程屏障行为极其复杂。叶为民牵头的项目通过试验研究-机理分析-模型建立的综合研究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其中包括深入研究了温度和孔隙水化学条件对膨润土持水性能的影响,查明了近场热-化作用下高庙子(GMZ)高压实膨润土水分迁移规律;探明了温度和孔隙水化学条件对膨润土饱和/非饱和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再现了处置库近场多场耦合条件下膨润土的水化全过程,为构建考虑温度与化学影响的膨润土渗透模型提供依据;揭示了多场耦合条件下GMZ膨润土体变特性的演化规律。

课题组还深入研究了缓冲机理,形成了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基于温度和孔隙水化学作用下膨润土持水性能的发展规律,结合微观研究技术手段,揭示了高压实膨润土水分迁移的演化机理,并利用双孔结构理论,构建了考虑热、化耦合作用的膨润土土水特征模型,成功模拟了近场复杂条件下GMZ膨润土的持水特性;揭示了GMZ膨润土在多场作用下渗透性能的演化机理,并引入分形理论构建了考虑温度变化影响的饱和/非饱和渗透修正模型,准确模拟了温度对高压实膨润土渗透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基于温度屈服和双孔结构特性的热-水-力(THM)耦合本构模型,以及基于双孔结构和化学塑性变形理论的化-水-力(CHM)耦合本构模型;预测了热-水-力-化多场耦合条件下工程屏障的缓冲性能。已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47篇、EI收录15篇;培养的研究生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

张海军的项目根据临床需要对医用硅胶材料和医用金属材料进行离子处理、化学枝接和亲水涂层的改性方法,进行表面超滑改性,赋予产品抗菌、抗凝、亲水、超滑等性能;结合压力敏感多向瓣膜和无过渡导管连接技术,解决了目前硅胶导管长期留置引发的血栓、感染和堵管问题;通过调整结构控制剂,形成交织三维网络短且稳定的交联键,提高抗撕裂性能;引进功能基团,形成电子跃迁和隧道电流,赋予硅胶导电性能,可收集体内微弱生物电信号,准确定位;通过不对称涂层技术,对其进行表面抗组织增生改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阻止血管再堵塞,降低再狭窄、远期血栓的发生率。项目历经15 年转化医学研究,取得13个III类和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经全国2000 多家医院近1000 万次使用,可方便临床操作、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产品在抗菌、抗凝、抗撕裂、导电性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据中国塑胶加工协会医用塑料学会统计,抗菌超滑导尿管、神经外科导管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首位,经过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位居国产首位。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任丹妮作为第三完成人合作完成的“生物靶向诊治肿瘤方法学研究”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乐云作为第三完成人合作完成的“重大工程管理理论、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雷合作完成的“胃肠道肿瘤介入诊治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