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7项目成果获颁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我校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座谈交流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1-10  浏览:

在1月8日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共有7项目成果获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3项目分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同济大学为主要参与单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要参与者合作完成的4项目分获1项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10日,我校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座谈交流会,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常务副校长伍江、副校长顾祥林、校党委副书记冯身洪出席座谈会,向获奖教授们表示热烈祝贺。

方守恩感谢各位获奖者为同济大学赢得了极大荣誉,他说,每一项获奖成果都凝结着教授们数十年研究的积淀和心血,体现了同济大学严谨、踏实的学风和同济学者长年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为国家科学发展、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出,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是为了培养高水平人才。作为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同济大学,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人类科学发展为科研导向,科学谋划科学研究的开展、科研成果的凝练总结及其推广应用。他还表示,学校将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以更好地激发同济广大教师为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陈杰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他说,每一项获奖成果都彰显了研究团队勇于拼搏、勇于协作、勇攀科学与技术高峰的科学精神,我们要挖掘这些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和体现出的精神,面向师生进行广泛宣传,激发同济教师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他指出,我们要把科研项目的凝练总结视作科研项目全链条管理中的最后一段,科学凝练成果,积极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项。我们要对全校重要科研项目成果进行顶层系统性谋划,对项目做好全过程跟踪和服务。

几位获奖者分别发表感言,并对教师们如何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建言。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周顺华教授牵头完成的“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个项目之所以能获奖,一方面是时机好,赶上了国家高铁发展,另一方面是自己带着团队,坚持做了这么多年。”周顺华说,要解决重大实际工程问题,必须靠大团队作战。我国工程领域正逐步从之前向国外学习、引入西方先进技术,转向依靠自主原始创新,我们现在可以做成外国人不敢做的事。他建议,高校教授要坚持科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积极与企业配合,共同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转化。

土木工程学院肖建庄教授牵头完成的“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将此次获奖归功于既有国家和社会需求,自身又有在国内占据核心地位的理念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获授权知识产权100余件,还有联手多家企业将成果转化落地、推广应用于工程的丰富实践。

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牵头完成的《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首先要归功于同济大学开放办学的改革创举。”他说,汶川大地震后,同济大学当年9月就成立了“灾难医学系”,在全国高校开创了先河。这套丛书让更多人掌握了逃生自救的技术,减少了生命的损失。未来希望能联手同济土木工程学科,共同为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作出同济人的更大贡献。

以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姜格宁教授为第2完成人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姜格宁教授说,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肺科医院胸外科已成为国际最大的胸部微创外科临床中心。作为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我们一定对标国际领先学科,争取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打造国际微创外科顶尖平台。

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赵鸿铎教授为第4完成人、谈至明教授为第8完成人的“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赵鸿铎是位青年学者,他介绍说,在这一项目中,有多位完成人为同济大学校友。他特别感慨,在交通运输领域,当前已经没法跟着别人走,只要瞄准一个长期的目标和方向,坚持做下去,就有可能做出大的成果。

以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余江滔副教授为第4完成人的的“重大工程结构安全服役的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制备与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特别大。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48/68510.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