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发现感动、传递感动、创造感动

“感动同济”人物颁奖典礼举行

致敬10位当选者和10位提名奖获得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8-12-29  浏览:


把病历本默默收起、全力保障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的同济教授,扎根西藏15年、为西部建设奉献青春年华的同济校友,矢志科技创新、造福患者的同济医科学子……发现感动、传递感动、创造感动,1228日晚,2018“感动同济”人物颁奖典礼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随着一段段生动展现人物感人事迹的视频播放、颁奖词宣读,10 “感动同济”人物当选者、10位“感动同济”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接受师生们的致敬。

同济大学服务地方的地方代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副书记徐华,伍江、徐建平、顾祥林、方平、冯身洪、陈义汉等校领导,出席颁奖典礼,为获奖人物颁奖。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一位位同济教授始终牢记并践行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心有大我、爱国奋斗、奉献大爱,为“同济精神”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在同济学习工作了70余载、如今已92岁高龄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董鉴泓教授,一辈子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就是投身城市规划的教育。他自1957年创办并一直担任主编的《城市规划学刊》,如今已成为我国土木建筑工程类综合影响因子排名全国首位的核心期刊。作为亲历硝烟和战火的长者,他一直都是同济故事的讲解者和同济精神的传播者。董先生看上去精神矍铄,他笑着说:“我还要继续干下去,这说明我脑子还可用,这样还可以延年益寿。”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胡向东教授带领学生,采用创新的“管幕冻结法”,啃下拱北隧道255米长暗挖段这块施工难度极大的“硬骨头”。但就在攻坚的紧要关头,他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就在本月,他因病离世。颁奖现场,听着胡老师爱人如泣如诉的讲述,师生们落下感动的热泪。“……披肝沥胆十数载,双鬓白发志未堕。不向顽疾垂皓首,顽强抗争斗病魔……”胡老师的学生们献上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朗诵,向恩师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

肩背布袋、裤脚沾泥,6年多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就这样踏遍了黄岩的各个村落,规划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今年年初携手黄岩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以来,已培训1285人次,包括500余名黄岩本地乡镇、村干部。说到乡村规划,他字字句句饱含着对乡村的深情,他说:“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城乡规划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大有作为。”

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对教育事业的真热爱、教书育人的真本领,同济大学思政名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占才教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出神入化、成为课堂“爆款”,让同学们感叹“上同济不听李占才的课,那就算是白上同济了”。他还一直坚持教改创新,手把手传帮带思政“青椒”,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当晚,他把颁奖舞台当作思政课堂、即兴授课,依然还是那样激情澎湃、引人入胜。

“深潜、深钻、深网”,是当今向深海进军的三大手段,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领衔,以翦知湣、周怀阳为主要代表的“三深”团队,一直瞄准深海研究的制高点,积极推动着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等“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不懈奋斗着。周怀阳教授代表团队领奖,他说:“我们的海洋精神,就是同舟共济的精神。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让‘三深’取得的成果越来越显著,成为支撑‘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

过去23年来,同济人向西北地区素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定西源源不断智力驰援、奉献大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佩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张佩英老师的牵线搭桥和多方努力下,同济师生、校友捐助并争取社会各界为定西捐资1000多万元,建成希望小学19所、启智图书室26个,援建中小学校11所,捐助价值超过300万元的实验教学设备,设立10多项20余万元的奖学金,资助1400余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当听到张佩英老师说到如今定西那里教育、产业等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场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

 “祖国西部更需要像我这样的专业建设人才。”15年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刘英俊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毅然奔赴雪域高原,从此扎根西部,为西部建设奉献青春。15年来,他几乎参与拉萨所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策划、前期与工程建设管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同济毕业学子像刘英俊这样,将“同济天下”的誓言镌刻在了雪域高原上。

走近同济大学两位在读学子,他们矢志创新和拼搏奋斗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执柳叶刀镌刻仁心,于脊梁骨谱写仁术。因为在脊柱手术中感受到了患者所经受的痛苦,同济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培养的医学博士生范国鑫成功研发出新型脊柱手术定位导航系统,并应用于临床,已为千余例患者减轻痛苦,走出了一条医工结合、服务临床、造福患者的科技创新之路。这次从哈佛大学归来领奖,他说:“当医生,职业的荣誉感来得很快,只要病人康复了,我就很快乐。”

中学时近乎失聪,凭着坚强的意志刻苦自学,以高分考入同济大学。装上人工耳蜗、重获新后,他坚守梦想、继续奋斗。“人生总会面临不断的挑战,当面临这些挑战时,我选择去不断拼搏。”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刘腾远以持续的努力,唱响了新时代同济青年学子的奋斗之歌。他在台上说起他对“智能车”的热爱,说“越付出、越热爱”,勉励同学们“一定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40年发展历程中,一位德国友人凭着对中国的热爱、对同济大学的深厚情谊,甘于铺路搭桥,为中德教育、学术、文化交流,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项目专员克里斯蒂安·博德博士。在发来的一段视频里,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笑容可掬,他说:“我们两国面临共同的挑战,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双方语言、文化的了解。”

10位“感动同济”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分别是以德施教、快乐教学的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朱仲良教授,近20年坚守在财务审核岗位、预约窗口总是爆满、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财务处阮锦华,将我国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推广到非洲、让更多非洲人民喝上洁净水的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李风亭教授,为所在居民楼义务服务、奉献爱心的退休教师吴德强,积极投身创业、致力于智慧水务建设的校友张维勇,为家乡建桥、让一座桥成为一个课堂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周顺华教授,以文化人、推动古典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文学院柯小刚教授,一直推动中国赛道设计、中国汽车运动文化的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赛道设计师姚启明,在国际赛场一次次斩获佳绩的大学生节能车队——汽车学院志远车队,能随时参与国际救援、具备高水平应急救援技术与能力的国家首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附属东方医院应急医疗团队。

在颁奖现场,同济师生们的心弦一次次被拨动,致敬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热泪一次次润湿眼眶。

“这些人物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份份感动,更是泪水过后的思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关禹说,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在学术上努力钻研,在生活中积极进取,努力践行社会主义精神,不辜负同济人该有的这份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洋阳说:“这些感动了同济校园的老师、同学和校友,真正做到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真正践行了‘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承诺,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颁奖典礼的舞台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布置。舞台以同济大学校门为背景,两根国立柱模型“继往”“开来”分立舞台两侧。“这样的颁奖典礼不同于一般的晚会,我们要突出它的仪式感和神圣感。”颁奖典礼导演、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钱正表示, 为此他选取了同济大学校门、国立柱这样带有历史印记、存在于同济人记忆中的视觉形象,以唤起同济师生的美好记忆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从而更好地向这些震撼心灵的人物致敬。

同济大学领导表示,同济大学开展“感动同济”人物评选活动,是为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希望通过评选活动,发掘令人感动的师生个人和群体典型,生动展示同济人的精神风貌,更好地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传递感动,更要创造感动,激励全校师生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中共同砥砺奋进。


附:2018“感动同济”年度人物

土木工程学院校友  刘英俊
雪域如诗,珠峰如画,一草一木,情思绵长——十五年的雨露风霜,染着高原红的“英俊”面庞。从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从纳金大桥到遥远村庄——“土木”之中有大爱,“鼹鼠”数年不归家。高原作证,丹心如霞。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刘腾远
校园欢腾,万千妙响,寂静之声,唯我远扬——童年时的失聪失语,不曾磨灭求学求知的渴望,接连创造的考场奇迹、赛场斩获和社会奖项,是病魔摧不毁的精诚力量——看,午后的校园足球场,坚强的身影带着闪亮的足球,无声地穿越人墙。


中德学院德方特派员  克里斯蒂安·博德
万里鸿影,一身飞跨,历史转折期的毅然担当,中德交流史上的闪光一页。重续着百年同济的学术血脉,寄托着万千学子的殷殷期待,匆匆来去的高大身影,耿耿如初的赤子之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占才

白“马”非“马”,唯物唯真,涓滴汇聚,浩然奔腾——滚滚的世潮满怀诱惑,缤纷的校园期待明灯——让树枝互相挽起,让云彩互相依偎,让灵魂相互触碰,让真理洒向众人,三尺讲台的娓娓讲述,百年校园的闪烁人生。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杨贵庆
新乡土,新时代,双脚踏遍,一卷随身,素纸渲染,工笔勾画,瘦影依稀,霜鬓染尘,黄岩的山山水水记得,如画的村村户户记得……

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佩英
定西冷娃,同济妈妈,二十三年,乌发飞霜——黄土地上不倒的蓝色校旗,数十年间不忘的两地奔忙,风尘仆仆,一心火热,花传边陲,开枝散叶。从校舍建设到教师培训,从干部交流到商业培植,授人以渔,其乐不尽,苦尽甘来,大爱无疆。


医学院  范国鑫
脊柱微创,定位导航,抚人病痛,树我脊梁,九零后医者的智能化医疗探索,一千例患者的遥遥受益,万里之外哈佛大学的联合培养——柳叶微刀,振我同济医科血脉,闪烁灯影,传我华夏医道康庄。


土木工程学院  胡向东(已故)
冻结的土,暗埋的管,深耕的学田,飞越的虹桥……和远去的背影——从同济夜色里不灭的灯火,到珠港澳海湾含泪的波光,日日夜夜的现场蹲守,字字句句的论文推敲,和点点滴滴的生命流逝,医生焦急催促着,亲人含泪凝望着,大桥却倔强地延伸着——直到那一天,点点桥灯,洒落星河璀璨,一人远去,换来万众通途。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董鉴泓
数十年谋篇布局,九万里殷殷在心,《规划学刊》定高度,海内后学仰盛名,成就一代学术典范,绘就百年学科盛景,桃李盈门,润物无声,慧眼如初,百年未老,丹心寸染,清泓可鉴。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三深团队”
沧海茫茫,一身“深潜”,学海汤汤,群帆远航。千尺“深钻”,探出海疆万般瑰丽,众手交握,写就爱国无尽华章——“深网”绵延,细细勾勒大洋脉搏,心曲鼓荡,沉沉唱响同济强音,海洋听见了,我们也听见了!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48/68386.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