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离,……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彩虹在风雨后坚强升起,……搭起我的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7月17日,普陀区文化局长带来“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赛金得主们,把这首抗震歌曲《生死不离》,送到了附属同济医院伤员的床头。当歌手们和伤员手拉着手,唱响这首牵动了全国人民特定情结的歌曲,周继红、罗容、周昌林等伤员的眼眶里蓄满了泪水……距离5•12地震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他们在“同济赈灾病房”里,感受到了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
翻开“同济赈灾病房”接待记录本,一缕沁人心肺的清风拂面而来。医护人员和来自社会的拳拳爱心,通过一次查房、一次次会诊、一次次探视、一次次捐赠,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关怀每一位来自灾区的伤员,感人的一言一行,也为医院留下了一段特殊的记忆。
临床主任:相继进行特别查房
11位灾区同胞伤情如何?除了骨折还有什么病痛困扰?为了确保伤员们得到最及时的治疗,5月28日晚深夜第一时间里,附属同济医院骨科俞光荣主任带领的骨科团队更是通宵达旦,在当夜就实施了检查、治疗、手术,建立起11位伤员的第一份病史资料,天一亮,他们已摸清情况向王乐民院长领衔的领导小组做了详尽的汇报。骨科护士长尤春芳也一直惦念着伤员的护理,抽出时间到“第二战场”进行护理指导。全院医护人员也十分关心住院伤员。5月29日一早,医务处处长邱海鸥一行到病房关心伤病员,探望了每一位灾区伤员,详细了解了伤员的病情,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前一天守候在“同济赈灾病房”大会诊到凌晨的临床科主任们也心系着伤员,第二天早晨,普外科涂之远、龚凯主任、急诊科潘菊萍等都陆续前来关心伤员;心身科吴文源主任早早做好了心理疏导的准备,带领全科人员进行查房;中医科主任李昊前来为39床的80岁老人会诊;神经内科詹青来为中风后遗症的伤员会诊;呼吸科主任吕寒静主任等前来查看病人;康复科叶刚主任和王小兵医师等坚持为伤员做功能锻炼指导;血液科梁爱斌主任对藏族姑娘进行疾病排查;营养科主任舒晓亮多次来病房,为重伤员提供特别营养;麻醉科余斌医生来探望术后用镇痛泵的26床病人;皮肤科也根据需要赶来会诊,经高青云医生的诊治意见,伤员腿上的水泡消退了;内科杨长青主任、神经外科陈左权主任查房后还都在捐款箱中留下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急诊外科沈祖刚也尽“东道主”之谊,提供各种之助。“病史质量不错!”深入病房检查病史质量的王乐民、程黎明等医院领导给出满意的评价。
保障系统:尽力提供特别服务
在临床为伤员提供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之外,医院各科还对他们的生活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细致周到的呵护。保卫处专门调派人手,加强病区的安保工作。设备处处长邵蕾带领科室成员来查看物资供应情况。餐饮中心为他们制定合理营养的饮食菜单,并考虑到伤员的口味和习惯及时调整菜单;张龙昌等华源药房的同志送上了毛巾、香皂等慰问品,总务处处长买来了锅子给病人家属使用,第二天还特地到病区关心病员和家属用餐的情况。
志愿者队员:尽心提供特别帮助
如何为受到重创的伤员提供良好的养伤氛围?附属同济医院工会成员慰问和关心完伤员后,又在第一时间排出“接待”志愿者名单,由机关员工和全院工会骨干承担起热情接待社会各界的来访和捐赠任务。医院团委也组织起“结对子”志愿者队伍,为每位伤员发放了写有志愿者联系方式的爱心卡片。匡寒琴第一次进病房,年龄最小的19岁姑娘罗容脸上立刻露出的是灿烂的笑容,亲切地叫了一声“姐姐!”,这位女孩已经动了四次手术了,第二天她还要进行第五次手术,可生命的坚强和乐观写在了她稚嫩的脸上。四川伤员超出同龄人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志愿者。术后,小匡又带着书和MP3去看她,鼓励她积极锻炼。急诊科金煜红等经常抽时间来看望伤员,并传达了科室同志积极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为伤员服务的愿望。伤员想联系在兄弟医院治疗的老乡,院办张浩只凭着“龙华”“陈姓”的零碎信息,帮他了却了心愿。计算机中心的志愿者樊少辉得知伤员家属有求医困惑,就主动陪同去做相关检查并预约手术。信息中心的徐惠在陪羌族伤员马大哥时,发现他全身多处骨折,只有手能动,就教他学做“千纸鹤”。郑博、洪岩等也经常去关心结对的伤员;七西护士吴雪兰慰问时还送上了可口的水果;很多年轻医护一线的志愿者都放弃了夜休的时间,为伤员送上更多一份的体贴。
四川籍家乡人:浓浓乡音送上特别挂念
5月29日,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老任傅湘云冒着烈日专程送来零食给病区的伤员和儿童,在看了两位重伤员的伤情后,傅主任流着眼泪用她浓重的四川方言鼓励她们要坚强……
在同济赈灾病房,特需门诊黄萍、急诊外科罗琴、内科的李玉玲等不少四川籍的医护人员都以特别的家乡情送上一份关爱。他们不断地在慰问中,用流利的乡音抚慰着伤员的心灵,还给伤员带来了水果和杂志,谈笑间熟捻地如自家人一般。他们知道,自己对于这些身心都受到重创的老乡们来说,是在异地最亲的家乡人。受伤最严重的周继红和她2岁的儿子小世宇牵动着大家的心。病房里,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梅炯医师的身影,除了查房,他尽可能的留出时间关心伤员,回答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全院职工:各显神通尽显特别关爱
抗震救灾以来,附属同济医院全院职工上缴捐款共计33万5千余元,其中特殊党费9万6千余元。退休职工中有35位伸出了热心之手,令人感动的是保卫处和联防队56位同志,70名学生、10位研究生、51位餐饮中心、89位护工也都不甘示弱,献上了自己一份心意。
伤员来了以后,大家又纷纷献上爱心。儿童节前,九东护士施静的父亲想到了只能在医院里度过六•一儿童节的小世宇,提醒女儿带上礼物。四东护士张莹为小世宇送来替换的衣服和鞋子,6月1日,骨科梅炯、贾永伟和他的家属带着新衣服、玩具探望小世宇。孙怡等院工会干部和学生代表们还带着礼物到病房开了小小庆祝会。
透过太多的细节,人们看到了全院捐献爱心的同时,各种细心的表现丰富多彩。财务处想到了伤员常“思乡”,就送上了收音机。为了帮助伤员排除寂寞,黄琼、刘静等给伤员送去《青年一代》、《少女》、《读者》、《上海电视》等杂志,丰富伤员们的精神生活。为了帮助伤员们“走”出病房,药剂科上门“调查研究”,为每个伤员送上了“合身”的T恤衫和“合脚”的运动鞋;老年科想到了“高温虫咬”,谢南姿一行就送上了蚊香等,病理科送上了毛巾毯;医学影像科则想到了伤员们的“回家”,王培军主任一行探望地震伤员时,送上11只旅行箱;知道伤员想要留下在上海的纪念,临行前宣传部为每位伤员送上了照相册,记录了他们这段特殊经历中的每一个精彩和感人的瞬间;检验科的肖倩如、儿科的金维方等也送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甘泉街道:文明共建社区提供特别支持
医院大门的红绿灯,20万的资助,代表了普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接到附属同济医院接收伤员的消息后,甘泉街道领导张文瑶、黄庆伟于5月29日上午,在我院领导许树长副书记、高原副书记、罗明副院长的陪同下,到“同济赈灾病房”看望伤员,决定派出志愿者,提供对伤员及家属生活上的照顾。伤员刚到,子长小区的主任书记直海英等就赶制了许多千纸鹤送来;天热了,他们给伤员家属送蚊帐;端午节到了,甘泉街道党委活动中心专程送来粽子和咸蛋等慰问品给伤员;临近七一,甘泉路街道周家巷小区党支部和居民代表送来了慰问品;为了感谢医务人员为社会做出的一切,宜川社区的居民陈金芳还捐了2000元,并将她花了两个晚上制作完成的两盆丝网花送给医务人员。她说: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前线救治伤员,现在又精心为伤员治疗,我非常感动,也想要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
社会各界:心系伤员送上特别捐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著名手外科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顾玉东教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待病人如亲人,深得病家称赞,还是一位非凡的医学教育家。当他冒着酷暑,被请到附属同济医院“三年质量工程”专题论坛讲课结束后,立即把1000元讲课费全部捐献给“同济赈灾病房”。
伤员入住同济赈灾病房之后,不断地有来自各界的关爱传递给他们。有一位从美国回来姓刘的专家自带仪器,天天配合康复科帮助伤员恢复功能。他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四川同胞受的苦太深重了,我就是想用我的努力减轻他们的伤痛,帮助他们恢复到最佳效果。
病区里,也不时有住院病员和他们的家属前来送鲜花和捐款,祝愿伤员早日康复;6月5日,在许树长副书记的陪同下,中国移动公司委派两位工作人员来为伤员安装电话,供他们免费使用;OA公司方华在听说伤员的情况后,个人捐款1000元;社会各界都在用行动和语言温暖他们的心灵,基督教怀恩堂的志愿者也来到同济赈灾病房探望伤员。
放假了,章锦如等复旦附中、控江中学、市北中学中学生代表也赶到附属同济医院,送上了上海地图、咸蛋,并捐款280元;宝山卫校两名06级学生也来捐款。除了捐款之外,更多的是大家的爱心举动。6月13日,同济大学团委郝书记率学生志愿者一行为伤员服务,并接受了教育电视台的采访。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被记录和还未被记录进来的一点一滴,正聚合起医院一种精神,一种代表整体意志的价值取向,一种托举生命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的神圣感。正像志愿者匡寒琴在心得中写得那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带来了一次惊天地动地的灾难。自然灾难还造成了极具冲击力的心灵震撼,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深刻感受到了在和平、寻常的日子里所无法体验的灵魂触动。
此时此刻的我们突然觉得在大自然面前自己是如此的渺小,自己可做的又是如此有限。我们无法亲历现场去帮助那些灾民、伤员,所幸的是我院此次收治了一批从四川来的地震伤员,我作为一名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倍感自豪!
同济医院 200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