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7)
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隆重开港,我校为这一世纪工程贡献智慧的多名专家被邀情参加了典礼,大家的脸上无不露出欣慰的笑容。
被誉为世纪工程的洋山深水港及其配套工程有太多的难题。东海大桥的海上超常距离、洋山深水港的巨大填海面积、临港新城的交通控制管理……土木学院、交通学院、材料学院的专家纷纷行动起来,参与到各种难题的攻关中,承担了包括'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地基处理研究'、'临港新城一期交通管理设施设计'、'采用光纤光栅及无线智能传感技术的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研究'、'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在内的20多个科研项目。
在学校科技处提供的一份项目名单上,这些项目最早开始于2001年5月。科技处有关人员介绍说,目前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成果均已在大桥、港区及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有效保证了洋山深水港的质量和工期。仅交通学院陈小鸿一人领衔的项目便达到4项,分别是'洋山港区交通研究与路网规划'、'临港新城交通战略研究'、'临港新城公共客运交通专项规划'和'临港新城道路专项规划',项目总资金超过百万。陈教授介绍说,大部分项目均告完成,只有公共客运交通专项规划研究还在进行中。
项目涉及面空前广泛。高架桥荷载试验、深水港桩基负摩阻力研究、集装箱海铁联合运输研究、二期工程码头接岸结构研究、港区土体流变试验、社区道路流量预测……研究、试验项目涉及港区、桥梁、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晏克非、刘仲英、李国强、陈以一等管理、结构、地质、交通专家纷纷加入,项目研究参与人员之广达到空前规模。
据悉,这份名单还不是我校参与洋山深水港的'全家福'。我校混凝土材料实验室孙振平、蒋正武研制出的'水下抗分散混凝土',以其施工性好、坍落度保持时间长、抗分散性优异、耐久性优良等突出特点,在东海大桥钻孔灌注中大量使用;和往常重大桥梁工程一样,东海大桥的抗风、抗震实验依然选择我校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