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你让我体会到数学的美--记2005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郭镜明教授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6-01-27  浏览:

  2005年12月,宝钢教育奖颁发,我校应用数学系教授郭镜明成为全国10名特等奖获得者之一。消息传来,同学们、同事们纷纷表示,郭镜明老师获奖名至实归。

                           '你让我体会到数学的美'
  '关于无穷级数,数学史上有个著名的芝诺悖论。'郭镜明边在黑板上演示,边说。在一段设定的距离内,每次取其半,永远达不到终点,'庄子亦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同时经验告诉我们,终点是能够达到的。'要解决这个悖论,需要引进极限方法。'一通讲解、演算之后,学生们豁然开朗,课堂上惊叹声不绝于耳。
  这是郭镜明老师课堂上常见的情景。
  郭镜明教授从教40年,大部分时间从事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如何让抽象的高等数学变得生动,如何教才能从公式、演算中突出思维方法,如何让冰冷的形式符号背后所包含的火热的思考彰显出来?这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多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最熟悉的数学课模式就是听例题、做习题、答考题,数学就是演算、演算、再演算,枯燥而乏味。高等数学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特征被忽略,数学作为世界重要认识方法的特征被削弱,数学的美被掩盖。
  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郭老师仔细琢磨,广泛阅读数学史和中外教材以吸取素材,努力把数学概念和重要定理的背景、其中所包含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郭老师说:'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让同学们搞清楚来龙去脉,不能仅仅停留在回答'是什么'上。' 在郭老师的课堂上,概念怎么来的、做什么用的,均被他诠释得一清二楚。
  '你让我体会到数学的美。''这个老头的人格魅力使我感觉到不交作业是一种犯罪。''伟大的高数,伟大的老师。'这些都是听过郭镜明数学课的同学发在网上的帖子,本校的论坛、公共论坛,甚至福州一中的论坛上都有关于他数学课的各种留言。我极尽所能地搜索, '我认为老师的数学方法还可以,就是与他的名声相比差了一点,实事求是嘛!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与别的老师相比他还是比较优秀的呀!'就发现这一条'负面'意见。 

                        '我明白了教书育人的含义'
  一花独放不是春。高等数学作为同济大学工科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量大、要求高,必须有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师。较长时间内担任数学系领导工作的郭镜明深知: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让年轻教师实现从高学历到基础数学教学高水平的尽早跨越。
  教学交流活动常抓不懈。2002年,应用数学系教学系列讲座开始举办,至今已经4个年头。数学系资深教授们的'数学空间的三次完备性'、'椭圆曲线的新进展'、'图论概述及其应用'等讲座针对实际,娓娓道来;郭镜明老师更是身体力行,积极投入。'美国微积分教材的习题配置及其特色'、'加强和改进高等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等报告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年轻教师共享。'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教书育人',听过他报告的年轻教师们这样说。
  如果说教学交流叫'提上来',教授听课组随堂听课便是'扎下去'了。每个学期,全系几十名高等数学青年教师,平均每人每学期要被听课2次以上,这已成为应用数学系的规矩。郭镜明说:'这样,能更快地促进青年教师改进教学。'青年博士小张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她兴奋地对我们说:'听老教授们的意见,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只有自己不断前进,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虽已年过花甲,郭镜明教授仍然意气奋发,努力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最近他的两篇比较中、美高等数学教材特点的论文分别在《大学数学》和《高等数学研究》上发表。曾经亲身在国外讲授过多年高等数学课程的郭教授一直非常注重比较中外高等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他说,'美国数学教学很注重实际应用,我们要适当吸取。'如今,美国高等数学中一些富有应用特色的内容和题型也出现在同济大学的讲堂上和考题中。
  让郭老师高兴的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数学系很多青年教师现在纷纷挑起了系里基础课教学的大梁,成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

                      教材、基地是根本
  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就要不断推出一流的教材。同济的工科数学教材久负盛名。1996年,郭镜明带领一班人又开始了把数学实验写进教材、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尝试,编写了《微积分》教材。现在,数学实验已经成为全校三分之一新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常规内容。教材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评价说:'同济大学的《微积分》成为新世纪数学教材的精品品牌。' 该项成果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有了数学基地,就拥有了工科数学建设的一个更高的平台。'郭镜明说。2001年,原校长吴启迪等校领导积极倡导,学校自筹资金250万元,成立了以副校长李国强为组长的'同济大学工科数学基地领导小组',具体筹划和实施的担子落在郭老师和应用数学系肩上。现在,一个面积150平米,拥有小型机2台、PC机100多台的基地专用机房已面向全校开放。我们在机房里看到,同学们聚精会神,着迷于自己的网上冲浪。郭镜明说:'在这里,兴趣不同、层次不一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学习数学的乐趣。'
  2004年9月,我校工科数学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审,成为全国七个国家工科数学基地之一,郭老师领衔的以基地建设为中心内容的教学改革项目也获得了2005年的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看着基地建设一天天地成熟起来,心里真高兴!'郭老师说起基地就笑逐颜开,全然不提连续数年的繁忙和辛苦。
  '如果把数学教学比作哑铃的话,教材和基地是两只铃,而教师就是中间的杠。这只哑铃是围绕学生转的。'尽管现在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可是,郭老师却依然忙碌。'文科生也要学好数学。'在最近首届'全国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上,郭镜明教授的一席话引起了来自各地大学数学教师的共鸣。据了解,仅去年4月份以来,郭镜明就先后十余次应邀赴各地介绍同济经验。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