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新时代@教育|同济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9-11  浏览:

      全国教育大会1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教授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要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核心任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同济将深入贯彻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本为本,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我们将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校内校外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校长陈杰院士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不仅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行了深刻凝练,更为中国特色教育事业今后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大部署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教育事业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了党中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强决心,也深刻认识到了同济大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深刻领会和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更高标准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教授表示,在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既深受鼓舞,又很受启发。在讲话中,总书记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进一步明确指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对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思想指导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作为负责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的人员,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逐条对照,撸起袖子狠抓落实,坚守立德树人的办学根本宗旨,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让思想教育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一间课堂,同时,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加强体育、美育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堪当大任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表示,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感到振奋鼓舞,更深感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高端引领一流学科发展的艰巨责任。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后备军,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高度汇聚的天然优势,直接影响学科与人才培养。为此,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要着力解决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立德树人、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价值观、创新能力和理想信念培养“三位一体”,为一流研究生教育打上“同济印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保障,在一流研究生教育中留下温暖的“同济记忆”;交叉融合、鼓励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做出“同济贡献”。
      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吴培峰表示,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之际,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事业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更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催人奋进,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针、目标和任务,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聆听讲话后,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我会时刻牢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细化落实到各项日常工作中,力争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一名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好老师。
      经济与管理学院邱灿华副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大学教师,承担着青年学子成才的重任,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领和知识,更需要引导和启发他们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责任,投身于社会发展和建设之中,敢于承担,敢于创新。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我们不但要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不但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让教育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要时刻牢记我们的教育要从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四个自信”,主动担负起中国复兴的时代重任。
      体育教学部教师刘敏表示,总书记的讲话让自己心潮澎湃,对于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加要注重个人在德、技、能三个方面的提高。所谓“德”就是教师自身的品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正确的“三观”还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把教育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有“言传”更要有“身教”,时刻牢记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心怀天下”的使命。所谓“技”就是教师个人所教授课程的技能,包括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技巧的全面把握,把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所谓“能”就是教师要有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储备库的能力、把握先进科学研究理念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要抓住当代机遇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软件学院2016级本科生国琳表示,教育,不仅是匡正个体的标尺,更是奠基国家的基石。今天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学习了解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开启了向纵深推进的进程。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教育事业锐意改革、激励创新,让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朝人民满足的目标迈进,为教育事业的腾飞装上了强大引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新探索与改革,比较典型的一方面代表就是教育信息化。未来的教育是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将会更加开放,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更加以人为本,这同样是时代的命题,时代的召唤。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祝愿早日实现教育事业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陈宇佳表示,通过聆听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离不开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踏踏实实地努力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既重视以公平、优质、多样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又注重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并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使我国的教育整体质量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同时也壮大了优秀的教师队伍,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的社会栋梁也在不断涌现。新时代新青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立大德,做大事,牢记授业恩师的教诲,努力钻研本领,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正焘表示,与师同行,追梦同济——关于习总书记讲话的感悟。在一声声感谢师恩中,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来临,在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所表达出来的不仅仅是对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问候,更是对师生发展和未来教育的殷切希望。诚哉斯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处同济,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我更是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位工程师的作用,是他们亦师亦友,用“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贯彻着“立德树人”的方针,用一颗丹心,三尺讲台带领着我们,脚下是万里征程,眼前是辽阔星空。习总书记的话犹在耳畔,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教师会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尊师重教的社会的风气中在教育工作上发挥应有的价值,而我们也能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成为一个身负复兴重任,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型社会人才。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