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3-07-05  浏览:
      周祖翼在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对学校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作出部署。
      周祖翼指出,要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今后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全体同济人一心一意谋发展,埋头苦干闯难关,同舟共济,追求卓越,把个人的前途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总结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通过内涵更新、机制突破、特色提升与质量保证等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分类指导原则,完善培养方案;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方式创新、教学与科研结合、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机制改革,突破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制度瓶颈;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全面提升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专业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拓展研究生和本科生可持续发展通识课程和辅修专业建设。在坚持人才培养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实践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国际化办学”向“国际性大学”提升;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深度融合、校院两级有效运行的卓越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提升学科总体建设水平。在公共政策、国际政治、资源、环境、城市、生态、交通、能源、生命与健康等领域开展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逐步形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学校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一级学科,全面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强基础学科地位,重视理科与文科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按照“优化—交叉—拓展”思路,继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大型研究设备等学科资源的使用和共享。以强势学科为基础和核心,充分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群或学科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线,以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以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为抓手,加强协同创新,重点加强组织协调和宏观引导,抓两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分层次(顶尖科技人才、中坚科技人才、青年后备人才),构建和完善“三横两纵”(学校、院系、课题组或团队,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集聚和稳定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大科学工程的立项与建设,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
      提升对外合作层次。优化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体系,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战略布局,在保持对德合作传统的基础上,强化对欧与联合国机构的合作特色,重点拓展对美英等英语国家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有关高校的交流,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有关高校和机构的合作,推进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合作平台,加强平台学院内涵建设,扩展双学位、联合培养和学生交流交换计划。通过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稳定规模,打造“留学同济”品牌。
      提高服务社会水平。深化政产学研的战略伙伴关系,完善学校服务社会的战略布局。围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公共外交领域,发挥多学科及交叉学科优势,深入开展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主动服务宏观决策和项目建设,建设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加大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力度。积极对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需求,加快科技创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打造特色和优势专科。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面向企业、政府、社会各界的知识学习和培训体系。

    (二)坚持党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科学人才观,营造尊重与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在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同时,培养造就优秀的管理、教辅及保障队伍,形成各类人才共同发展的合力。统筹协调好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加强杰出人才的引进,也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既要有培养优秀人才的发展支持计划,也要关注普通教师的发展;既要鼓励个人努力拼搏,也要鼓励团队合作。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追求卓越的学术环境,尊重学术自由,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加强制度创新,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孕育一批学术精英。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办学特色。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关注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生活及职业发展,做好“传帮带”。改进工作软硬件环境,实施有效的分类指导。深入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构建教师跨学科交流和人文关怀的平台。
      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构建校院两级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人才工作体系,加强对院系人才工作的考核,探索院系人才工作绩效与资源分配相关联的合理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引导院系按照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规划,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学科发展所急需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内核”与“伯乐”作用,逐步形成团队合力,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前瞻性战略谋划,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入开展涉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调研课题研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路径,深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等领域综合改革,在协同推进中进一步明确改革的重点领域、优先顺序,推进学校各方面协调发展。深入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试点学院建设。
      大力加强战略规划。围绕学校发展战略总目标,组织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期评估,适时制定和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并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提升、交叉协同、开放合作、文化引领等学校长远发展战略,以战略谋划引领学校发展。紧密结合“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通过突破关键节点带动整体建设。加强规划与战略管理,细化实施方案,实行分类指导,完善评估考核。逐步实行基于战略管理的目标责任制,确保学校各项改革任务与各阶段目标顺利实现。
      努力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坚持在继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坚持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改革创新,坚持以系统思维改革创新。在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中不断激发全校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党政领导班子的战略谋划能力和领导能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开拓能力与执行能力,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中应对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四)完善制度创新与保障体系,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完善同济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培育良好的大学制度文化。完成《同济大学章程》制定,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实施学部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放权力,下移管理重心。加强民主管理,发挥好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的作用,推进落实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拓宽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的渠道和途径。
      建设规范高效的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模式。改进机关作风,强化服务师生意识,重视师生合法权益维护,完善职能部门调研和反馈机制。加强对学校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各类考评体系。出台学校行政工作规范,理顺管理职能和工作流程,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政人员专业化水平,构建特色行政文化。继续推进校区布局结构调整及一体化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多校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跨校区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多校区协调发展格局。
      提供完善便捷的支撑服务体系。提高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加强对师生的信息服务,建设智慧校园。深化产业、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多校区校园总体规划,启动一批基本建设项目,改善师生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继续从节能减排科技应用、校园设施节能管理、生活方式及文化营造等方面深化绿色校园建设。加强发展联络和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会、董事会、基金会作用。拓宽社会捐赠渠道,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支持。
      构建和谐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强化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党政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机制。更加关注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建立多种沟通渠道,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师生员工的民生需求,关心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持续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五)弘扬优秀传统,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格局,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文化凝聚力与软实力,建设同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各校区文化建设的联动发展,继续开展校内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工程和学院、学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同济文化产品;进一步加强校内新闻媒体建设,强化辐射作用,着力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完善与拓展网络媒体建设和新媒体运用,打造立体综合传媒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史研究和校史教育,通过编创舞台剧、开展主题教育等形式,促进同济精神薪火相传。
      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灵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夯实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着重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的文明素养和学校的文明程度;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宣传文化阵地、校园环境的管理,营造美丽、和谐、有序的校园;继续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构建公共文化平台。加强建设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继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同济大学上海市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参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强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建设,丰富图书文献、史料、实物资源,加强学校文化历史的记录传承,不断为同济精神和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营造创新包容的文化氛围。弘扬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通过宣传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促进师生增强追求卓越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师生自由交流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创新文化环境;利用学校的公共空间,开设师生艺术创意作品等展览展示活动,为师生提供更多个性展示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庆典、仪式、论坛的规范和策划,向全体师生传递共同价值观,增强集体荣誉感。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