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5-10-24  浏览: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10月24日下午,同济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上海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主持学习会。

会议指出,这次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我们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需要汇聚强大合力、团结奋斗。

会议强调,“十四五”重大成就令人鼓舞,“十五五”发展蓝图催人奋进。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要不负使命,挺膺担当,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鼓足干劲,锚定目标,接续奋进,深入推进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以一流党建引领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展现新气象,把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同济大学广大干部师生热切关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第一时间学习全会公报,纷纷表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多同济智慧和力量。

郑庆华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规划锚定战略方向,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全会提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同济大学将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全过程、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近年来,同济大学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路径,优化学科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并首提“工程智能”建设思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紧锣密鼓推进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学校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初心使命,既着眼宏观战略,又立足微观坐标,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只争朝夕,奋发有为,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同济人新的更大贡献。

杨金龙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为未来五年国家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更为科教事业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奋进方向。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同济大学将坚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阔的战略视野,主动将学校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学科和未来学科,积极开拓“AI+教育”的立德树人创新模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建造、智慧交通、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同济智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入新的境界。

许学军 同济大学副校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肯定“十四五”时期重大成就,为“十五五”规划制定锚定航向,更为高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既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倍感责任千钧、使命光荣。我们必须将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深度融入学校“十五五”规划制定与实施中。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路径,立足同济理工文医学科优势,重点聚焦工程智能、城市安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碳中和技术、集成电路、绿色氢能、干细胞与器官智造、数智计算等前沿领域,强化学科交叉、有组织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扎实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冯世进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新方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深感责任重大,更觉使命在肩。我们将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全会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同时,要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对接,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全链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潜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贡献同济智慧。

吴志军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人工智能正在给教育教学带来深刻变革,“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作为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系统性、深层次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平台智构、教学智联、师资智育和生态智融四“智”出发,打造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未来课堂、培训未来教师、建成未来学校,打造“师—机—生”三元共融教学新生态,书写强国建设的“同济答卷”。

施骞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了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公报强调了“十五五”时期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等六项经济社会发展原则,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七大主要目标。针对国家现代化建设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将系统性的风险抵御能力、科学化的经济建设能力与精细化的社会治理能力作为核心支撑。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导,聚焦城乡复杂系统的韧性提升、低碳转型下的城市更新建设、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数智赋能的新型社会治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智慧。

章小清 同济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医学院党委书记

“十五五”新程将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接续发力,不断夯实基础,提高韧性,形成优势。医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统筹一体谋划,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以特色学科高质量建设、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区校协同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契机,在新的五年里,努力实现全方位的跨越,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志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发展蓝图,我们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迈进的信心。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认真学习领悟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学院“十五五”发展规划,推进环境学科“十五五”期间的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融合打造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大生态”学科群,将“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与国际化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与科技支撑。

熊岚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和编制学院“十五五”发展规划:对接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凝练学科方向,聚力打造特色优势;引育一流人才,改革评价激励机制,提升队伍活力和水平;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培养面向未来的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有组织科研,力争在空间智能、智能计算、AI+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十五五”发展的实际行动,在“教育强国、同济有为”的答卷上书写计算机人的担当。

刘子涵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规划,其中“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升”这一项,令我感触尤深。作为一名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深切体会到,基础学科的扎实发展,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基石。无论是芯片设计中的算法优化,还是光刻机制造背后的精密计算,都离不开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支撑,这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我应当时刻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努力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为推动我国科技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蓝图已绘就,号角正吹响,追梦不止步,奋斗不停歇。同济人,团结一心,乘势而上,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新的时代荣光!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