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为了“水绕陂田竹绕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用规划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纪实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12-02  浏览:

今年10月17日,国家第六个扶贫日。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考察乡村振兴时指出: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多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始终坚持用高质量的乡村规划引领我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结出累累果实,影响波及世界。

规划扶贫,“扶脑袋”与扶村庄并行

不明所以、怀疑眼光,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们走近一个又一个扶贫对象村庄时遇到的原初情景。“沙滩村改造之初,村民们普遍都想拆掉旧房盖新房。”被称为“布袋教授”的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谈起7年前开始的黄岩乡村规划事件时坦言。

沙滩村

村民怀疑,那是因为不明白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划与他们急迫的脱贫愿望有何联系;村民想盖新房,那是他们热切期盼过上好日子。正因为如此,同济的规划学者们普遍采取进村入户、访谈问卷的“零距离”调研方式渐次展开规划工作,大家心中都明白,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守住好山水,才有好日子;新农村要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师生现场访谈调研

近年来,同济的规划学者深入云南、贵州、山西、河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137个乡镇村庄,深山里、河湖塘堰边的犄角旮旯、小路溪流,都留下了“杨贵庆”们的足迹。一根竹杖、一只布袋,乡野中的学者们眼中满是因地制宜、提升能级,和村民谈起美好村庄来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农民兄弟说起愿景来生动有趣、鲜活得很。”李京生教授沉浸在当年岚县探访调研情景的回忆中,烟雾缭绕、场面促狭但老乡那一张张真诚的脸笑颜如花……他们个个都是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绽开的都是古铜色的菊花,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烤得他们心里暖烘烘的。

李京生老师调研现场

浙江黄岩沙滩村、乌头岩村等村村民们心中的“杨高修(教授)”,几年时间里用规划把村庄变成了“网红”,眼见为实的村民们从在外打工纷纷回村开起了咖啡店、读书吧、网店,见到为村庄操心得青丝变白头的杨教授总是要拉呱几句,请到家里,反映最新情况,表达心中疑惑。“规划能让村庄变美,还真能让村庄变富。杨教授让我们黄岩西部乡村凤凰涅槃了,他和村民亲如家人。”黄岩区有关领导说起杨教授时赞不绝口。“乡村规划建设难以使用城市的‘一张蓝图’模式,需要采用‘在地规划’模式,即需要蹲守于田野溪山,用参与式、渐进式、互动式的规划方法。”杨贵庆依然那样朴实、书生。

长期行走于乡村的同济规划学者们都知道,老乡不易理解高深的规划,但是你告诉他太极殿、柔川书院,还有上世纪的乡政府建筑,这些都是好东西,都是颜值,村民们就不会坚持拆旧房建新房了;当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挂牌,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乡村干部来浙江黄岩展开浸入式参观学习,自然就会洗涤去掉“比城里、建欧式”等等心愿了:原来我们有别人不曾有的800年历史的太极殿,它就在那里;我们有一代代迭加而来的年轮建筑,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本钱”。

有了同济的规划,帮助村庄远离了贫困

新世纪以来,中国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从输血到造血,从广撒胡椒面到扶贫点对点,从扶贫到扶智,到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攻坚,脱贫之后不返贫……党中央动员全国力量攻坚克难,各单位发挥专长各显其能对口帮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充分发挥规划特长,深入东西南北各个贫困村,最后拿出的都是点对点的一村一规划,一个规划富一方。

早在2011年,借着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实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契机,学院的周俭教授等走遍了三棵树镇、丹寨县南皋乡、大簸箕苗族村寨等苗家侗寨,考察仰阿莎工程。“世界银行这个项目首次在中国实施,是以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发展的创新型贷款项目。我们要通过一村一策,甚至一项目一规划的方式,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稳定致富,一个好的规划就是‘两山’理论的最好注脚。”周俭介绍,因为我们的规划中,旅游发展是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发展也被纳入一体考虑,古村落民居、自然景区、文化古镇、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分门别类、分类施策。据悉,同济编制的规划项目涉及该省安顺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三个市(州)内的16个县(市),共计22个子项目,最终获得世界银行的“满意”评级。“来丹寨旅游,就是扶贫。”央视每每播出这则广告,记者总是想起同济的规划人。丹寨的脱贫故事,今年新华社有了长篇报道。

山西岚县的贫困类型与贵州不同,是国务院确定的36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只有27.69亿元。稍知国情的人都知道,穷根大多还在“形而上”,但观念意识精气神的突破口在哪里,该县对口扶贫单位中国科协决定请同济大学规划专家前来破局。领命后,学院李京生教授等迅速行动起来,从该县长门村入手,调查资源、召开村民规划座谈会,利用节假日请外出人员回村交流,在摸清村庄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科协驻村第一书记建立的“村庄情况档案”,“我们还邀请村和县主要负责人到浙江考察乡村建设,搭建了村长对话平台。”李京生表示,今年我们邀请了浙江村干部到长门村,召开了长门村规划研讨会。村庄规划今年5月在村里公示,经村民代表会议举手表决通过,现在已经开始实施。他说,规划以提高村民收入为目标,针对村庄空心化与老龄化、村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和生产生活设施缺乏等问题,规划提出依托生物多元,实现产业多元;提升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流动;以景观生态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三个目标。“科技小院”、示范改造村民住所、分区管理景观生态范围等策略,针对村庄造血能力不足、建成环境破碎、生活环境差等问题,分门别类,对症开方。李京生介绍,像“科技小院”既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乡村生活方式,也引导村民植入契约精神,了解现代服务理念和资产运营,小院成长的过程就是思想观念焕新的课堂和教案;景观生态规划把“两山”理论结合起来,形成村庄景观、防灾减灾、土地使用一体化的生态分区、种植布局,破除的就是村民“玉米小麦情结”。

岚县长门村调研合影

乡村规划,更提供“诗和远方”

传统的乡村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毋庸多言,既是“耕读传家”之地,更是游子的乡愁记挂之处。宋人张舜民的《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清人高鼎也有《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的就是文人心中理想又日常的村居情景。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们传统的村庄正在加速消失。如何留住“传统乡村”?“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依然有念想。让念想落地,规划可以。” 该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表示,近年来我们在乡村规划中,充分融入这一理念,采取陪伴式规划、“鸿雁于飞”式(定期入村)规划,点对点式、随时修正式等模式,在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中植入“诗和远方”。

2013年,同济大学与云南省云龙县建立扶贫结对关系,规划就是其中一个亮点,教育部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列入2018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云龙虽贫,但自然和历史资源都很丰富,我们正是从‘诗和远方’入手编制近20部各门类的规划,激活该县‘三江并流’‘诺邓古村’‘美丽宜居白族小城’等,既避免了走大拆大建的老路,又通过培养当地各类人才以激发内生动力,云龙现在已经走出旅游带动特色产业的新路。”学院副院长张尚武说起云龙的规划引领,一步从贫穷到“诗和远方”的脱贫故事,一脸笑容。据悉,近年来包括“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乡村研习社在内的同济学生纷纷进入云龙,引领当地的孩童、老人内生“诗和远方”,那些古老的乐曲、稚嫩的英文正对八方游客绘制着中国范儿的美丽乡村。

云龙县精准扶贫

说起美丽乡村,荷兰的羊角村、上海的水库村都是。去年底,彭震伟带领第一批规划专家进驻包括水库村在内的上海都市型乡村。水库村虽然在大都市,但境内河网密布,水道纵横,天然水系环田绕屋,良好的水体面积占村域总面积的40%,全村拥有70多座小岛。但因为偏僻闭塞,过去百姓连出村都是个难题,这里因此被称为“水库里”,长期“顶”着薄弱村的“帽子”。因为景色美丽,2017年该村获得“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美丽乡村如何靓丽更上层楼?彭震伟带领团队在该村全力做足水文章,扮靓颜值、做足产值、提升气质。“大都市郊区的乡村规划,其实不是重造一个村,而是要还其自然之美。”彭震伟说,水域面积超过40%、丰富多元、足够丰美的天然景色,我们要做的就是稍作岸线调整、打通断头浜,适当建设村民公园、湿地公园,打造“微田园”,布置“微景观”。今年夏天,村里50亩的“莲藕公园”已成为市民的打卡地。该村书记沈海峰兴奋地说,我们水库村现在回得了过去,到得了远方。待到田园观光体验区、特色花海区成型后,登上观景台,满园芬芳就美不胜收了。“届时,景色会与羊角村难分伯仲,可谓各美其美。”彭震伟最后说。

彭震伟老师考察

据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同济规划专家仅在上海就承担了23个村庄的振兴规划。

乡村规划与人才培养:为有源头活水来

乡村规划如何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进入课堂,让同学们进入乡村去规划。采访获悉,2012年,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课程,连续三年结合教学成果编写教学参考书,并正式开设了乡村规划原理课程,组织编写第一部面向大学生的《乡村规划原理》教材。

“我们在输出‘规划’的时候,乡村也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中输入‘国情’、输入营养的底料,更在校准同济学子的人生‘定盘星’。”该院党委书记彭震伟坦言,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授课的是我们的老师,但担任日常维护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今年9月26日,“同济·黄岩党建教育基地”挂牌成立,黄岩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正逐渐成为“两山”思想的“黄岩样本”。

让乡村成为同学们增长才干的舞台。“关注乡村发展,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同济学子在同济策划并举办的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上呼吁。该论坛已经举办多届,最终成长为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赛场。比赛一经推出,迅即人气爆棚:2017年第一届,60所高校、136个参赛方案,涉及727人次大学生和317人次指导教师,来自19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41个地级市。到今年,大赛从原来的一个单元拓展为三个单元(乡村规划方案、乡村建设调研及发展策划、乡村户厕设计方案),参赛高校达到创纪录的171所、683个团队报名,参赛大学生达到3358人次,教师达到1162人次。

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可谓是乡村振兴的一支轻骑兵。“作为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生社团,在乡村振兴相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同学们勇于尝试、奋力精进,像设计下乡、服务下乡等等金点子,贡献着同济式乡村振兴智慧。”说起研习社的事情,彭震伟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据了解,2018-2019年,研习社组织二十余支博士硕士生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四川、贵阳、湖南、云南等地100余个乡村开展社会调查和设计下乡、公益服务、支教支建等活动,并基于乡村调查成果录制了十期乡村课堂主题讲座视频,现已上线优酷、MOOC等平台,点击者众。同时,他们联合当地政府、公益组织、热心校友、地方企业共同推进“设计下乡”,在乡村建设了多个“梦想教室”“梦想操场”“星空图书馆”等。研习社的成果获得挑战杯上海市赛一等奖、上海市知行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对口帮扶云龙7年来,同济始终坚持“扶贫扶智”“志智双扶”的方针,效果喜人。扶贫先扶智,割断贫穷的代际传播,同济启动并持续开展“研究生支教计划”“筑梦空间梦想教室计划”“美丽乡愁-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等3项青年志愿者扶贫专项行动。7年间,学校30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4批支教团共计200余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奔走在扶贫路上。“自己会了,还要让孩子们也学会推介自己的家。”这是“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的愿望,于是他们拿着自己编辑的《我的故事我的家》《我的山水我的家》《多彩实践手册》,用9天的时间教会诺邓村的孩子们,办了一场轰动全村的展览,成立一支“古村美丽乡愁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订了古村公约。孩子们主导的展览线下办展一天、线上互动超过8万人次。张尚武对该团队讲,云龙的村、古盐井、古驿道、古桥梁群、古墓葬群,很多都是国保单位,这些资源梳理清楚,这是未来乡村振兴最大的资源,甚至可以申报世界遗产。你们做好了,这将是同济对云龙最大的贡献,也是最能体现高校参与扶贫的意义和价值的。他说,这一过程,对当代大学生也非常重要,在参与中理解乡村,理解青年人的社会责任,理解青年人也应成为塑造乡村美好未来的参与者、贡献者。

尤值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两年来组织实施了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解析、乡村振兴工作法、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景观在内的一系列“及时雨”课程,为来自各地的20余期干部培训班提供“动力”,累计授课30余场、128学时,10位乡村振兴方面造诣深厚的专家登台授课,2000余位学员纷纷点赞“脑洞大开”。该中心负责人张立介绍,这些培训班包含与学院有战略合作协议的自贡市“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有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全国先驱、成绩骄人的“德清县乡村振兴带头人能力素质提升专题研讨班”,有专门的“乡村振兴专题研修班”,有集结了300余位上海市各个区县乡镇干部的“2019上海市乡村风貌和农房设计培训班”等。“这些专家们的乡村实践,各种日常教学中自然是要讲的。”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孙彤宇对记者说。

向世界输出“中国式乡村振兴”模式

中国式乡村振兴是怎样的模式?规划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有了乡村振兴学院的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天灾人祸降临时该怎么办?杨贵庆教授带领他的学生第一时间到了沙滩、乌岩头。今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横扫黄岩,台风一走,杨贵庆团队就来到乌岩头、蔡家洋、五部村、蒋家岸村、瓦瓷窑村、头陀村,“灾害为我们的规划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杨贵庆说,演太线徒步路线如何提升品质,黄岩传统空间廊道如何在风狂雨注中我自安闲,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如今,黄岩乡村规划已经进入规划学者与村庄村民“同伴并行”的时代。

好经验当然要分享,这种分享当然可以进入联合国。贵州联合国项目下的“三门塘村刘氏宗祠保护与修复项目”因为社区参与、文物修复、培训居民等好做法获得了“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学院张尚武、栾峰带队从省级部门直至镇村实地系统调研和总结了贵州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并将其带到联合国人居署有关会议,吸引了来自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

参会照片

定海新建社区的“美丽经济”已经相当成熟,社区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来过的人们挂在嘴边的就是那句“来了就不想走”,同济把这个案例也带入了联合国的视野。今年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发布了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负责组织编写的《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报告,以崇明协北村、崇明新安村、舟山新建社区、常州梅林村、台州沙滩村为案例,提出了净零碳小镇建设的10大原则,以指导世界范围内的净零碳小镇建设。

发布《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报告

不仅如此,同济还利用各种多边平台,介绍中国式乡村振兴。在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担任总策展人策划了中国馆主题展“我们的乡村”,选择了全国各地27个代表性乡村实践案例,大受欢迎;为期半年的展览结束后,现在正在全世界巡展。去年,同济发起了由中、韩、印三国城乡规划领域高校联合主办的亚洲半城市化国际会议,旨在促进亚洲城市化研究走向深入,推动城乡的韧性可持续发展。学院师生数十人,带着各自的乡村案例参加会议。据统计,这一会议目前吸引了亚洲地区二十多所高校加入研究网络。

“我们的乡村”主题展

今年4月下旬,第二届建成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乡村振兴中的建筑遗产”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会议围绕文化地景与乡村聚落保护、乡村建成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乡村传统营造工艺的整理与传承三个分议题,共同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成遗产所承担的角色和遇到的挑战。

“同济人参与、搭建的诸多平台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吸精吐蕊,助力我们的乡村振兴。”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程国政)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