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济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扎实深入推进中。土木工程学院“80后”青年教师赵程副教授欣然受邀,为学院及系所的师生党员作报告,分享他难忘的援藏经历,让不少师生落下热泪。
两个月前,作为中组部、教育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年仅37岁的赵程老师圆满完成了历时18个月的援藏服务,回到学校。
“感谢这段宝贵的援藏经历,让我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他说,“作为一个教师党员,我将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将这段援藏经历化为未来奋斗的强大动力,努力为同济土木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建设生态西藏、安全西藏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两度自愿入藏,克服家庭和身体重重挑战
赵程左手手腕上戴着的这块黑色手表,是身体健康机能监测手表,能实时显示佩戴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等指标。在西藏,每天他会习惯于时不时地去瞅瞅手表上显示的一组数字,关注自己的健康实况。
2018年3月,他从李晓军教授手中接过援藏接力棒,首次踏上高原。他的身体表现出极度不适,症状日益严重,甚至出现心肌受损迹象,不得不被送回上海治疗。组织出于对他身体的关心,提出可以考虑更换援藏人选。待身体逐渐恢复后,赵程学习了更多如何在高原防护身体的知识,他还是毅然告别了出生不久的孩子和理解、支持他的家人,踏上了前往西藏的路途。
“可能是我的身体对高原更为敏感吧。”在藏时,他的血压收缩压从未低于130,心率也比正常时高出不少,足跟、膝盖也会有疼痛感。每天,他要服用降压、降心率、护心、护跟腱的药物,睡眠原本很好的他每晚即便服用安定片,夜间也时常多次醒来。
在组织的关爱下,他的办公室、宿舍都配备有氧气瓶或制氧设备,随时都能吸取氧气,补给身体所需。
“像赵老师这样自愿选择援藏,还是要舍得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的。”有同事说。在同济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后,赵程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选择回到母校工作。彼时,他的学生团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科研工作正在向前有序推进。“这一去一年半载,很难说不会对科研、团队工作带来影响。”赵程坦陈,“但我想,一些在这期间有可能被耽搁的工作是可以在这之后补足的,可是这段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却不可能重来。”
结合重大战略推动学科建设,服务西藏地质灾害防治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如何利用自己的学科专业所长,结合西藏特有的地质环境条件,做些有益于西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成为赵程老师援藏的最大心愿。
进入西藏大学工学院,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他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在学院设立了“高原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在完成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同时,他结合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需求和区域发展战略,主持了多项基于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影响研究的课题。他和团队成员时常跑野外,实地考察了多处典型地质灾害。鉴于去年7月波密县天摩沟发生的泥石流导致G318川藏公路中断近一个月,他和团队赶在今年雨季来临之前,完成了对该处泥石流的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布设,为这条进藏干道的典型地质灾害监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作为重点高校的教师,我们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平衡发展。”他说,“建设美丽新西藏,我们义不容辞。如今我直接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能了解、懂得它真正的需求,是能很快就能看到实际成效的。”
此话确非虚言。西藏大学高原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成立不足一年,就有国土资源厅及阿里巴巴旗下企业前来寻求合作;多位此前无项目主持经验的青年教师获批省部级项目立项资助。在他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同济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的支持下,该校获批中国建筑学会西藏首个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作为工学院党委委员,他还积极推进所在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与援藏所在的西藏大学工学院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党支部结对互助,共推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在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和西藏大学工学院党委的关心支持下,他的博士生张睿来到西藏大学,送教授课近一个学期;西藏大学工学院首位青年教师进入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师从孙钧院士,攻读博士学位。
尽管在藏工作繁忙,赵程老师也一直惦念着千万里之外课题组同学们的学业进展。他挤出时间,每周通过视频召开课题组组会。同学们难忘那一幕幕情景:视频中的赵老师,看上去又瘦了,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跟同学们交流着最新研究进展,耐心地给每位同学作着学术指点……
“想到赵老师的时间那么紧张,我们感觉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光,把握好时间节点。每次组会前,我们就要把最好的结果拿出来,更高效地推动科研工作。”硕士生幸金权对记者说。
正如同学所言,在藏期间,赵程老师团队的科研工作非但没有受到影响,相反产出成果喜人:期间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一区二区论文占比九成以上。他指导的9位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有3人获国家奖学金。
援藏经历成重要育人资源,未来科研更明晰方向
西藏大学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西藏大学优秀援藏干部、优秀工作者,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西藏自治区分区赛优秀指导教师……一张张鲜艳的荣誉证书,呈现着赵程援藏工作所取得的扎实业绩,也凝结着西藏大学师生对他的感恩之情。
荣誉还不止于此,相伴而来的还有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先进个人”、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同济大学“名课优师”……
援藏归来,并不意味着他与西藏的联系就此画上休止符。
这几日,赵程正在与西藏大学工学院原所在团队保持着热线联络,商定着本月该团队到访同济交流的具体安排事宜。他还筹划着明年组织国内一批地质灾害学科的青年学者,前往西藏,实际踏勘当地的典型地质,携手共同开展高原地质灾害研究。
西藏的灾害防治、西藏的生态建设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青藏高原的重要基础设施监测预警技术存在‘不易安装、监测成本高、后期不易维护、能耗高、测量精度不高’等诸多不足。根据高原灾害监测特点和需求,将整合开发适用于高原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及边坡大面积监测预警的集成技术,保证西藏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
在旁人看来,援藏,是付出,是奉献,但在赵程心里,他更是受教者、受益者。“之前我是低头做科研,可以说是用显微镜看东西。现在,我是用望远镜将前方的路看得更清楚了,这样可以精准发力,科研更有方向了。”
这段宝贵的援藏经历,成为他教书育人中独特的育人资源。幸金权同学对此深有体会,他说,赵老师回校两个多月来,在组会上多次强调“要把科研的问题落在国家社会的需求上”,“这对我启发很大,我要从之前关注实验尺度,到多关注工程尺度,着眼于解决现实需求。”
“赵程老师非常优秀,他忍受着身体的各种不适,坚持勤奋工作,亲赴野外布点,其精神可嘉,而且学术成果突出,为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高原重大基础设施监测作出了重大贡献。”与赵程老师同期援藏、时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的王鹰教授对记者说。
而在赵程老师心里,对学校、院系党政领导和团队,还有家人一直给予他温暖的关怀、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深怀感激之情。“表面上是我一个人援藏,实际上是我代表大家去完成援藏这项光荣而神圣的国家使命。”赵程老师说,“真诚感谢雪域高原赋予我的工作热情和广阔的科研前景,我深刻体会到自己在情感上和专业上都已经与高原灾害学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将肩负使命担当,继续奋斗,努力为西藏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