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好老师这样炼成——全国优秀教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院士速写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9-17  浏览:

教师节前夕,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业内人士、学院师生纷纷表示“实至名归”。

 

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

为何常青院士获此奖项,大家众口一词,走近常青院士,我们发现“好教师”的种子数十年前就深深在他的心里埋下了。

从小喜欢画画的常青,考大学就是受到一位大学教授的邻居引领,考进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年叫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然后读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读研期间,最兴奋的事就是在北大、社科院等处选课。他说,在社科院上过任继愈先生的哲学史,在中国文化书院听过梁漱溟、汤一介、张岱年、杜维明诸先生的演讲,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听李政道的演讲,“能与一个新兴学科一起成长的学子是最幸运的,对我的触动最大、影响至深,当时就引发了我如何与古老的建筑学一起生长的思考。”

来到同济,深深被这里的“建筑现代派教育策源地”的氛围感染。在这里二十多年,在罗小未先生等同济精英的影响下,他的治学之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专业理念和方法渐渐地变得多元融合,更加注重严谨求精与开放求变的兼收并蓄,更加注重学院派和现代派教育理念的优势结合。

他说:“在同济,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罗小未先生,她不仅专业教学和研究出类拔萃,给人深刻启迪,谈笑间也总能让你感受到‘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洒脱;郑时龄院士对学问的精深钻研一直是我仿效的榜样;另一位是赵秀恒教授,他在设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思维智慧、果断干练,让曾作为他助手(赵老师1995年当系主任,邀请我当他的助手)的我在学科建设的组织能力和全局观照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打造历史保护工程学体系

常青深知,想当一名好老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学养、精深的研究。数十年来,常青不断汲取包括同济大学陈从周等教授、海内外古建保护学者在内的经验。他说,早在建国初期,陈从周等老一辈同济学者就鲜明地提出“对园林和建筑遗产的‘存真’”,认为“质感存真,色感呈伪……真则存神,假则失之”。

秉承这些传统,常青积极参与古建的保护、再生。主持完成多个保护与再生工程设计,如上海外滩源概念规划设计、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修复工程设计、浙江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规划设计、湖南汨罗屈子书院(屈原博物馆)工程设计、日喀则宗山宫堡修复工程设计等,每完成一项工程,便留下一份思想的积淀。久而久之,渐渐就形成了“历史环境再生”的学科方向,并在2003年领衔创办我国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常青说,在中科院读书的时候,得到一句名言“一门学科的最高境界是科学与艺术的‘联姻’”,贝聿铭先生来同济演讲时说“建筑是最高最难的艺术”,在历史环境再生设计领域,尤难。我们将之概括为“瞻前顾后,与古为新”,或“新旧共生,和而不同”。

结合同济大学丰富的建筑设计实践,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招收本科生后,很快加入国际化教学的大潮之中。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走在世界的前列,学院请来该国的夏约学校教授,讲授建筑遗产的“病理诊断”,让同济学子从调查开始,分析解读、诊断问题、设计方案,同济的学生也获得遗产建筑、遗存的全天候干预能力的基本方法。常青说,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历史建筑遗存大多是土木结构;再者,我们是从本科办起。于是,同济确立了“从本科办起,再向本硕贯通发展”的专业构想,并提出了“以建筑学为基础+保护核心课程为特点”的本科培养方案,最终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是要“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该专业最终形成了包涵历史建筑保护概论、保护技术、保护设计、材料病理学、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保护现场实习、文博专题、艺术史等核心课程体系。常青说,如保护技术课程像夏约一样,授课老师也是从现场开始,首先讲述历史建筑的文化和技术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为“历史环境实录”课的重要内容,然后诊断其病理(材料病理学),再到修复材料与工艺特性与应用等一套完整的技术。现在,以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为龙头的完整教学、实习设备已经与国际同步。

该专业的教学成果已经集结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翻阅书中收录的该专业学生作业,如上海铜仁路333号原吴同文住宅保护设计、上海铁合金厂旧厂房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我的心中充满着敬意和快乐:中国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事业需要这样经过系统严格训练的高级专业人员。

“我们的学习很快乐”

每一个工程就是一个思想的蓓蕾。常青老师并不是高产设计师,从业数十年做的工程可数,但每做一个都打上了思想的印记:浙江杭州来氏聚落的保持地脉干道+整理地脉水系及步行系统+整饬风土建筑群+重塑新风土建筑群+整合地景系统,最后成功让聚落再生;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他在仔细考察一片废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史料,最终提出“疗伤”和“理容”两套外观设计方案,最终成功复建这座十三四世纪西藏宗教、政治中心,复现的宗堡与山体浑然一体,展现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与扎什伦布寺的金顶遥相呼应,这些努力得到广泛好评。

并不繁富的设计作品,却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奖项。他先后获国家图书奖最高奖、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瑞士首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等。

他还主导创办了《建成遗产》中文学刊和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英文学刊。9月12日,经同济大学与合作出版方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多次协商,常青牵头创办的英文期刊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在我校举行签约仪式,双方一致同意在线出版该刊的英文版。

他的成绩受到国际同行的点赞。建筑理论家罗伯特·艾维(Robert A. Ivy)曾评价:“常青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遗产建筑的工作,他在建筑教育、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成绩斐然。”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雷蒙德·叶(Raymond W. H. Yeh)认为,“常青教授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令人瞩目的工作已成为典范,他出色的专业影响已超越实践范畴,企及了学术的层面。”

每个项目都是一个课堂。参与这些项目的学生们如今不少都已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像张鹏、王红军、刘伟、刘涤宇、董珂等,如今个个都学有所成,各自都有自己的“蓝天”。

长期以来,常青的课一座难求。他讲授的中国建筑史等课程好评不断:

——常老师的课节奏紧凑,博通古今;课程内容每年更新,他的作品常常成为我们的“粮食”。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本科时,我一次作业完成得很好,被他发现,常老师引导我去深入研究,尝试写一篇论文。最终文章成功发表。

——他的课,总能让我醍醐灌顶,他的课堂上,我们的学习很快乐。

——常青老师的中建史课,帮助我建立了建筑史的框架。令我欣喜的是,尽管他的人气和学术成就很高,却丝毫没有架子,总是循循善诱,沿着他的指点我们最终都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面临的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常青自己却说:“老师,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我做的都是分内的事。” (程国政)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