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仰目苍穹测精度 俯身大地育栋梁——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9-17  浏览: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一刻,也让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的科研团队倍感自豪:“这是一个由众多科技工作者完成的重大工程,我们测绘团队承担完成了其中一部分任务,感到很光荣,也很振奋。”

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是一支扎根中国大地、不断创新、敢于争先的年轻集体。团队一直专注于测绘遥感空间信息质量的研究,多年研究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实时动态数据可信处理和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可信评估难题。

针对嫦娥探测器激光三维成像系统着陆避障探测任务,同济测绘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历经十余年合作,在学校嘉定校区建设了航天激光器载荷检校与障碍探测验证地面综合实验场,相继完成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着陆避障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全系列产品二十余次检校与障碍探测验证任务,为嫦娥探测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支撑。同时,在航天、测绘等多个单位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下,其理论方法还成功应用于测绘卫星、高分卫星等领域的多个航天任务工程中。童小华领衔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曾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支团队始终充满干劲和战斗力,带头人是关键。童小华是同济大学土生土长的“70”后教授,他始终恪守为师之道,坚持高标准严格培养学生,始终坚守着一个学者的本色、作风和情怀,坚持一个研究方向深耕20载。他在同济一路成长,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团队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得到了导师、前辈和同行们的指引和帮助,得益于上海市、国家部委等众多部门和学校的长期持续支持。”童小华说。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试验需要很大的场地,学校二话没说,把嘉定校区的一片3万平方米区域交给团队作为试验场。

团队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为师之天职,对“人才培养”格外顶真。历经20年的发展,团队迄今已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0余人,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谢欢就是他培养的第一个硕士和博士生,破格晋升教授时年仅33岁。

同济测绘是我国测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祥地,为国家测绘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12年起成立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以来,童小华担任院长重任,传承和光大同济测绘光荣传统,在国家、上海市和学校多方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师生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抓住学院教育试点改革的契机,团结带领学科实现了显著发展。如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标志着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迎来新的发展重要机遇期。

2018年6月,教育部科技司发文,同意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深空探测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分中心”;9月,同济大学作为成员单位参与中意合作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选址联合研究;12月,我校加入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

童小华介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当前正在对综合实验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占地三万多平米的月球与深空探测精密测绘综合实验场。实验场将继续服务于后续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月工程,以及合作开展我国后续月球极区探测、火星绕轨探测研究。

“我们希望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有力支撑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实现强国之梦同舟共济。”童小华说。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