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

同济大学7项成果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新闻中心、科研管理部   时间:2019-01-08  浏览:

今天上午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我校7项目成果获颁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3项目分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要参与者合作完成的4项目分获1项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周顺华教授牵头的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周顺华团队发明了主动减小应力释放的下穿铁路设计方法、自动平衡应力释放的精细化下穿施工控制技术、智能感控应力释放的下穿施工装置,形成了下穿铁路的全套技术,实现了下穿铁路施工由列车限速45公里/小时到300公里/小时不限速,率先突破了下穿高铁施工禁区,并主编制定了国际首部下穿高铁标准。成果实现了地下穿越工程的设计系统化、控制自动化、装置智能化,引领了国际地下穿越技术的发展。推广应用于下穿京沪、京广、沪昆、哈大等高铁干线500多项,创造了一次性穿越距离最长、速度最高、高铁线路最密集和下穿高铁道岔咽喉区4项国际工程纪录,并实现技术输出到新加坡、沙特等海外工程。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91.5亿元。

土木工程学院肖建庄教授牵头的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以实现建筑固废全组分利用、形成完整产业链为目标,提出再生骨料模型化设计技术,揭示再生与天然骨料性能差异及提升机理,拓宽到再生粉体开发,建立分类与等级划分标准,主编国内首部技术规程;开发建筑固废系列分离分选技术,研制再生骨料颗粒整形强化等核心设备,率先建成从建筑固废入场至各类制成品出厂的资源化智能工厂,实现清洁、高效、连续和稳定生产;研究再生混凝土材料设计方法及制备技术,创立再生混凝土拉、压、剪等本构模型,揭示阻尼机理,提出收缩、徐变等长期性能调控技术,建立构件设计与施工方法,引领再生混凝土在整体结构中精细化和安全应用;研发再生砂浆、无机混合料、透水砖等系列再生新产品,实现建筑固废全组分和多路径规模化应用。率先构建从资源化处置、产品稳定生产到安全应用的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团队发表SCI论文77(该方向国内第1)EI论文169篇,出版专著6本,第1完成人连续4(2014-2017)被评Elsevier为中国高被引学者;培养博士和硕士130余名,负责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前沿交流活动;获授权发明专利50项,其他知识产权92项;主编和编制国家规范标准5部、行业标准7部。

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牵头的《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立足于灾难逃生自救知识科普的原创性,以权威声音,用漫画表述,做到通俗易懂,具有传播形式多样、与时俱进、普及广泛等鲜明特点,2013年出版发行以来,总发行量已经超过15万册。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5年被评为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16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

以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姜格宁教授为第2完成人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赵鸿铎教授为第4完成人、谈至明教授为第8完成人的“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土木工程学院余江滔副教授为第4完成人的的重大工程结构安全服役的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制备与应用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