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海市2012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会上宣布了上海市2012年度获奖名单,我校39项主持或参与项目获得奖励。其中,楼狄明主持的“混合柴油燃料车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吴启迪主持的“复杂制造系统智能化调度与优化技术及应用”、张亚雷主持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设备研发”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杨晓光主持的“面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信息服务的交通状态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等4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杨长青等主持的“肝纤维化新机制及防治新措施的研究”等8项成果分获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三等奖;同时有24项参与项目获奖。

“同济大学的获奖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解决经济社会的实际问题。”业内人士如是评价。无论是汽车交通、生活污水处理、重大工程、生命医学、信息智能化、崇明生态岛建设等,从国家到地方,各种各样的重大课题纷纷出现同济人的身影;获奖成果涉及的院系众多,汽车学院、电信学院、环境学院、经管学院、交通学院,获奖项目涵盖校内十余个院系。
一等奖项目“混合柴油燃料”课题从“组分及理化特性、发动机匹配技术、整车应用示范”三个层面对混合柴油燃料车用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混合柴油燃料组分与理化特性保证方法体系,攻克了混合柴油燃料与发动机匹配关键技术。“系统开展了70辆柴油出租车、132辆柴油公交车、140辆柴油货运车混合柴油燃料的应用示范,累计示范里程4364万公里”,楼狄明介绍说。
“复杂制造系统智能调度与优化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通用的组件化可重构生产计划与调度体系结构,基于.NET平台进行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突破了不确定环境下复杂制造系统近全局优化动态调度技术,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信息素的半导体生产线自适应动态实时智能调度算法,并成功运用于上海贝岭6英寸生产线,“研究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半导体制造生产计划和调度解决方案,研发了多个调度与仿真软件系统,取得了包括出版专著6部,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4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明专利公开5项等成果。”课题组主要成员、电信学院乔非研究员介绍说。
“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设备”研发开始于1998年,张亚雷介绍,十几年时间内,我们开发出包括高效外循环厌氧反应器、上流式栅网破壳厌氧反应器、平行多囊腔低压恒压沼气储气装置等设备;开发出厌氧发酵液微藻营养富集净化及微藻资源化设备,包括污水资源化处理与微藻培养耦合技术、高效污水耐受性微藻光生物反应器、高湿微藻水热转化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工艺;发明了污水生物/生态强化处理资源化回用技术,包括微孔钢丝网载体预涂动态膜生物中水回用技术等回用技术。成果已申请专利26项,其中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2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已在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及肯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15个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工程中得到应用,年处理量超过4890万吨;在近200处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中进行推广应用。”张亚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