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自主选拔录取:不拘一格选人才

来源:   时间:2003-03-20  浏览:

尽管今年高考全国仅有22所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尽管在这些试点院校中,通过自主选拔被录取的考生不会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5%。

然而,正如坚冰被打破一样,“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招模式。

这意味着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那些才华出众的考生仍将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更意味着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将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背景

近日,教育部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22所高等学校在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方案。明确提出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纷纷发表看法,对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也极为关注这一改革动向。

打破坚冰,增添更多人文关怀

如果你是一所高校的招办主任,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一位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考生,高考偶然失手,与录取分数线仅一分之差。面对这样的考生,是录取,还是拒绝?

如果此事发生在几年前,不管你对此是多么的惋惜,面对这个难题恐怕也爱莫能助。但同样的问题今年摆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22所高校面前时,可能会容易解决得多。

根据教育部近日推出的改革措施,从今年开始,这22所高校可以自主选拔录取5%的新生。这将意味着一些才华出众的优秀考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仍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

改革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自主选拔录取的方式将会使高校录取到更多、更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的优秀学生。”试点院校之一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副校长马抗美对改革充满了信心。

其实,2001年江苏省部分高校就在尝试着突破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作为现行招生录取制度的补充形式,试点工作进行得平稳而顺利。东南大学2001年和2002年通过自主选拔的方式共录取了241名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该校招办副主任李和渝指出,这些有特长、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入学后,明显改善了学校学生的素质和结构,促进了学校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虽然今年高考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学校数量不多,招录学生也只是一小部分,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这项改革是高校招生制度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信号,意味着我国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将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为我国高等学校公正、公平、公开、有效地选拔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单纯以文化课知识为主的“一次考试定终身”,有时并不能正确衡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漏才”现象在所难免。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打破“铁板一块”的高招模式,建立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主任杜传峰指出,作为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补充,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正是要弥补这一“缺陷”,为一贯生硬、无弹性的高招制度增添更多人文关怀的色彩。

哪些学生将从中受益

实行自主选拔录取,为的是使高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办学要求来选拔适合学校特色的优秀学生。那么,具体而言,哪些考生将从中受益?根据22所试点高校的实施方案,我们可以发现,有五类考生最有可能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幸运儿”:

第一类是“特优生”,指在中学阶段一贯表现优秀,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据了解,每年高考总有部分平时成绩一向优异的考生,因种种偶然因素而导致高考“失手”。杜传峰说,出现这种情况,不仅考生痛苦,高校也非常惋惜。他说:“对这类考生实行自主选拔录取,一方面可以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同时也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缺憾,使这些‘特优生’即使高考发挥欠佳仍然能够升入理想的大学。”

第二类是“特高生”,指高考第一志愿报考清华、北大等名校,但却落榜的“高分二志愿考生”。这些考生高考成绩虽高出重点线几十分,但在高考录取中常常会遭遇“高分落榜”的尴尬。今年,这类考生将成为部分高校实施自主选拔录取的对象,如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明确表示,愿意接收第一志愿报考北大、清华,未被这两所院校录取,成绩高于所在地本科第一批控制线80分以上的二志愿考生。

第三类是“特长生”,即在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成绩优秀,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考生。

第四类是在中学阶段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活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第五类是具有学科特长,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具有明显发展潜质的学生。

当然,由于各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风格与特点,各校在考虑自主选拔学生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北大特别希望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出在中学阶段有科研经历,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异成绩的学生。据北京大学招办主任董德刚介绍,北大今年自主招生的选拔对象不会以传统的学科竞赛为主,而将会更多地关注在一些新兴的科技创新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与北大不同的是,以理工科技类学科著称的清华大学却倾向于选拔录取“在文艺、体育、美术方面有突出特长”、“在文科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或高中阶段学业成绩在年级名利前茅”的考生。

而浙江大学的招办主任程艺认为:“我们现在不缺高分考生,缺的是有创新能力,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

由此可见,同为试点院校,不同的学校根据各自的特色、专业培养的需要,对自主招生有着不同的人才选拔标准。教育界人士认为,高校在招生录取中享有自主权,发挥主导作用恰恰是自主选拔录取的实质意义所在。

自主招生应对两大疑问

从今年的情况看,虽然只有22所学校在其5%的招生计划中实行自主招生,涉及范围比较小,但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疑问,还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心中两根敏感的神经:既然可以降低分数录取,是不是意味着录取标准的降低?是不是变成了一种“自由招生”,它的公正、公平如何保证?自主招生政策刚一推出,许多关心这一问题的学生家长纷纷致电本报咨询。

自主招生降低了录取标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拨通了东南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电话。对此,李和渝肯定地答复记者:“以东南大学两年的自主招生试点经验来看,自主选拔录取绝没有降低录取标准。”

据他介绍,东南大学自2001年起,在江苏省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第一年,高考前经过认定的107名符合该校自主选拔录取条件的考生中,有80多人的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了东南大学在江苏省的录取分数线,其余约20名考生,虽未达到学校分数线,但都超过了江苏省录取重点线。

“也就是说,大多数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本身高考成绩就已达到学校的分数线,真正需要破格降分录取的考生仅占全部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20%,而且这些考生是在高考前经过严格考察和审定的,成绩一贯突出或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优秀学生。”李和渝介绍道。该校2002年的自主招生录取情况同样如此。

此外,东南大学对2001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一份报告也清楚地显示,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学业综合成绩“优秀率”达到27%,高于正常录取学生20%的优秀率。同时,出现不及格科目的人数也明显低于正常高考录取的学生。

杜传峰也认为,自主录取选拔中对部分考生采取加分或降分政策并不是高校录取标准的降低。他说,自主选拔录取改变的是高考‘唯分选才”的单一标准。不再只注重分数,而是在保证考生综合文化知识能力的同时,对考生的素质、能力、特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不仅没有降低标准,反而是提高了对考生素质的要求。”

自主招生打开了“方便”之门?5%的自主权,给高校办学者带来喜悦和鼓舞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很多人对自主选拔录取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认为“自主招生”就是“自由招生”,是高校想招谁就招谁,是为“关系”和“金钱”打开了“方便之门”。

对此程艺也承认,“现在社会对自主招生存在很多不信任的看法,也有些人企图用钱来买、用权来压,学校压力的确很大。”

究竟怎样才能防范自主选拔录取中的弄虚作假舞弊行为,避免本为体现“人文关怀”的改革变成少数人的“人情关系”?已经过两年试点的东南大学采取了严格的管理程序:首先按照自主确定并经公示的标准,先期对考生进行包括推荐材料审查、面试在内的相关测试、考核。之后,入选考生名单不仅要向其所在中学公布,还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该校在2001年和2002年的两次选拔录取中,各有一名考生公示期间被举报有作假行为,查实后学校立即取消了其录取资格。李和渝认为,东南大学两年来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顺利实施,完全得益于学校严格管理、公开透明的工作方法。

马抗美指出,改革在给高校一定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必须防止权力的膨胀。今年是全国大范围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第一年,试点学校应采取慎重的态度,一定要用好自主权,保证试点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除了试点院校自身要从严要求,规范操作,用好自主权外,程艺还建议,教育部也要加强跟踪和监督,一旦发现操作行为不规范的学校,应立即取消其自主招生资格,以真正让这项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今年是高考时间提前的第一年。招生录取工作也将相应提前。由于这是全国第一次较大范围内的自主选拔录取尝试,许多学校对此高度重视。一位招生负责同志直言其中压力,“这就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将对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带来深远的影响;用不好,则会失去公众的信任,断送我们的改革。”在接下来的不长的时间里,这些试点院校正在制度、人员等方面进行周密而细致的安排,以确保第一次自主选拔录取的顺利进行。

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国家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还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负有选拔与培养这些人才的重任。让各种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主战场中来,使其聪明才智不断涌现,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是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开展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任重而道远。

链接:2003年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高等学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9日第5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