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

来源:   时间:2003-03-12  浏览: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一些人把“源头”归结为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黄泰康代表直言:“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

从去年底开始,很多高校校园里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的叹息——2003年,我国迎来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岁尾年首最热门的话题,也成为本次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断然否定这种说法。她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应该从目前整个社会就业不足的宏观背景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归罪为扩招。“如果这批学生不上大学,4年前他们同样面临就业问题。”她说,“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多,整体国民素质才能越高。怎么可能受教育程度越高,反倒是件坏事呢?”

她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属于结构性问题,表面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

权威统计显示,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只有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几位来自高校的人大代表认为,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仍然人才稀缺,即使不扩招,那些年轻人也仍然要在就业中寻找坐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专家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必须调整个人心态。1999年,一位政府高层人士对有人担心高校扩招将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断然回应说:“关键是要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和转变择业观念。”

每年都要招收三四十名大学生的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党委书记、韩建集团董事长田雄代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也与他们自身存在的两大“弱点”有关。首先,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有一段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而很多企业是不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的。他们更多地选择直接到人才市场寻找成熟的人才。另外,过去十几年间,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直能够较为顺利地步入社会。但是,近年来,城市工作岗位增长逐步放缓,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娇气,吃不了苦,愿意呆在办公室或机关,讲究体面。现在国家机关要精简,人员要分流下去,大学生却想挤进来,所以难找工作。

田雄认为,社会各个领域和岗位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当代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敢于自主创业,敢于进中小企业和其他新领域,要有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勇气。

近年来,中关村地区创业氛围十分浓厚,每天都有几家企业诞生。其中海外归国的留学生,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树立了创业的榜样。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说,截至2002年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共有留学生企业1390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13%,在园区内从业的留学人员近4000人。

来自中关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热心为大学生就业“支招”。他说,整个社会就业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只有形成新的产业,才能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他提出,国家应该开辟扶持新的知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如软件业。他分析说,国外有的一家软件生产企业就能吸纳2到3万名大学生上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比挤占现有就业岗位更能推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计划,今后大学毕业生每年还将递增10%-30%。一位教育部的官员肯定地说:“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这意味着,中国大学生已经告别从前的辉煌和优越,而需直面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