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发展比高薪重要 媒体称大学生求职有3亮点

来源:   时间:2003-01-15  浏览:

中新网1月14日电 时下,2003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渐入高峰。从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就业形势颇为严峻。

今天的中国教育报报道称,2003届本科毕业生是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生,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人,毕业生就业将面临严峻的形势。但是,还应看到严峻中并不乏亮点。

——亮点一:专长比专业更关键

近日,某高校土建系小莫同学到一建筑施工企业应聘,用人单位负责人问了他几个问题,“你能帮我做好一个施工组织设计吗?”“钢筋堆场的长度一般是取多少……”有的问题让他回答起来有些吃力,类似钢筋堆场的长度取值这些常识问题在学习中很容易被忽略。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是否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今的人才市场上,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某高校地质专业的刘进,学的是冷门专业,毕业分配时,他没有去专业对口的单位应聘,因为这些单位要不了几个人,就业竞争太激烈,而且经常要去野外作业,收入也不高,他利用自己辅修的电子专业,被一家小有名气的IT企业所聘用。“对此,我早有准备,从大二开始就选修了电子专业,花了几千元,大三的暑假也没有休息,最后,计算机考了十分难得的全国四级,我是凭着这个‘撒手锏’顺利找到好工作的,这是超前决策、超前投资的结果。”他颇为自豪地说。据说,他的一些同学也是凭着计算机、外贸、外语等专业技能找到了“婆家”。

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对专业背景的限制也逐渐淡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更新的加快,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个人专业背景的限制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格,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意识到员工的专业知识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能掌握。一位公司的老总认为,现在选人才不能只看专业,更主要的是看能力,看有没有培养和开发的潜能。在这位老总看来,所学专业并不很重要,关键要看专长是不是符合公司的需要。

在一次招聘会上,当会计专业的小菲用流利的英语向企业招聘人员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后,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当即表示,根据其英语水平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外向性格,决定录用她到公司公关部工作。当问她是否愿意放弃专业时,她略一思忖便满口应承。签约后,她激动地说,自己虽然学的是会计专业,但现在财务人员需求量减少,凭自己的大专文凭,再想往里钻确实很难,幸好有一张“英语六级”的敲门砖,不然还真是守着“金”子没饭吃呢!

——亮点二:发展比高薪更重要

求职,你要求多少工资?近日,广西工学院准备为2003届毕业生制作求职网页,发布毕业生的简历,其中有一项是“理想月薪”,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填的都在月薪800元以上,以该校土木994班为例,有半数同学填的都在1500元以上,有部分同学还填的是2000元以上。然而,实际上去年就业的毕业生,极少有月薪在1200元以上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给大学择业增加了难度。

一位读计算机的朋友去年大学毕业,在求职中,有两个单位可以选择:第一家公司答应试用期工资为2000元,转正后为2500元;第二家待遇要差得多,试用期为1000元,转正后也只有1500元,她最后竟然选择了后者。据她说,第一家公司的收入虽不低,但工作岗位是电脑操作,说白了就是打字、数据输入,无需本科生,一个中专生就够胜任,无疑是高薪低聘;而第二家公司是家著名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信誉,更重要的是,公司很重视、尊重人才,有一个让人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不选高薪,看来是吃亏了,但将来可能会更有发展,她的选择是很有眼光的。

记得前几年有人问求职的大学生:若清洁工的月薪是3000元,教师的工资是1000元,你怎么选择?结果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清洁工。求职择业尽可能选择收入高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而不顾今后的发展机会,有时会占小便宜吃大亏。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择业时,薪酬已不再是求职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前景。

“马斯洛需求”表明,人的需求有递增性、层次性:生存——安全——交往——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便开始了新的追求,以前人们“跳槽”,一般往工资多的、职位高的、公司大的、地区好的方向流动,现在有些人眼睛开始“向下看”了,“逆向跳槽”越来越多,沿海地区流向内地,外企、国企“跳槽”民营、乡镇企业,大公司下聘到小企业,诸如此类的“下跳”,如今时时可见。“逆向跳槽”者,实际上是“以退求进”,实现“曲线流动”。

——亮点三:就业比择业更要紧

为了把自己推销出去,找到满意的“婆家”,象牙塔里的学子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大学生也很舍得在包装上大花本钱。名牌服饰、豪华简历、手机等成了求职的必备品。有的毕业生更是走向极端,完全不顾家庭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甚至互相攀比,还美其名曰:“求职需要”。

近日,广西工学院毕业班学生小袁花了1000多元钱买了一部手机,用来联系工作,像小袁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高峰期的来临,广西工学院的大学生“手机族”与日俱增,该校毕业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已超过40%。许多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太大,能得到一个通知面试的电话不容易,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联系不到自己而错失就业的机会,就太不划算了。日前购买手机的小田同学这样说:“反正工作后也需要手机,迟买不如早买,买了手机,和用人单位联系方便多了。”但有了手机后,话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下就业形势的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他们求职择业,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

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们将这作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无奈之举。人们求职谋业总想一步到位,进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单位,但一步登天的几率毕竟较低,比较实际的方法还是先找一个工作做,然后再寻找新的机会,分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先就业后择业,是比较务实的观念。毕竟一个人参加工作,还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不表示你的一生只能在这个岗位工作。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