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研究者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了解所在国的语言、文化、政治、民风、社会、法律和族群关系,又知道如何融合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这种独具的跨文化优势,有助于孕育新苗,结出新果。
中华文化内蕴深厚、博大精深,世界各国文化生态迥异,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交集各有不同。世界中国学研究者从话语维度、价值维度、评价维度,阐释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帮助本国/本语种人民认知、理解中华文化。从日常接触情况看,很多资深的世界中国学研究者具有跨文化理解沟通优势,更易于采取平衡视角看待分歧、解释分歧,进而实现文化互通、推动民心相通。
以中华文化智慧解决世界性文化分歧,消除意识形态偏见,理应成为新一代世界中国学研究者的重要方向。
世界中国学研究者主体数量大、分布广。面向“十五五”,有必要全面解读世界中国学研究者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历程,建立规模化、集约化、技术有形化的数据集合系统,使历史经验生成新的史学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方面,聚焦世界中国学的传承。应当承认,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主力目前基本在国外,这是历史造成的。面向“十五五”,有必要积极建设中国本土的中国学研究体系,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学学术传统并依托中国特色中国学学科体系,与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形象海外塑造一体并进,慢慢改变世界看中国的陌生感。
另一方面,聚焦世界中国学人才的培养。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在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通过中文研究中国,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直路;通过非中文理解中国,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弯路。目前“弯路多,直路少”。面向“十五五”,世界中国学人才培养有必要走跨学科、跨国别、跨界别合作之路,但世界中国学研究者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中文理解能力。要在中外兼容的基础上,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发展理念滋养人才的成长全程,真正培养出懂中国、知世界的人才,赓续世界中国学文脉。
总之,世界中国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领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这门学问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外,还要进一步明晰如何研究中国、如何帮助全世界研究好中国。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同济大学〉常务副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副会长)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jfrb&date=2025-10-14&id=467765&page=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