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飞行体在湖南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进行飞行演示(无人机照片)
在人类社会的漫漫征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深刻改变着乡村这一古老的生产生活形态。从全球范围来看,乡村的物质基础功能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式微,而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却愈发凸显。城市与乡村,并非彼此对立的两极,也不是城市对乡村的单向虹吸,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多元家园。本刊特约中国工程院院士、城乡规划学家吴志强教授撰文,着眼未来的城乡之变,作出若干展望和猜想。
当我们将视野投向30年、50年甚至更为遥远的未来,全球范围内的城乡融合共生会呈现怎样的面貌?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探索未来城乡融合共生的奇妙景象。
基础设施:打破隔阂,构建无缝数智网络
在未来,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将迈向深度融合,彻底打破物理隔阂,恰似一张紧密大网,把城市与乡村紧紧相连。
高速、便捷且环保的交通网络,如同人体血脉般贯穿城乡。超级高铁凭借风驰电掣的速度,能将城市中心与偏远乡村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至数十分钟。它运用先进的磁悬浮技术和清洁能源驱动,既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为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清晨从城市家中出发,乘坐超级高铁,转瞬就能抵达乡村田园,享受宁静的自然风光,未来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低空飞行交通也将成为未来城乡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电动飞行器好似“空中出租车”,在智能交通系统引导下,穿梭于城市高楼与乡村田野间,人们通过手机应用就能轻松预约。这些飞行器噪音极低,采用分布式电力推进系统,安全性极高,将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新、高效的出行方式。
未来城乡将被超高速、全覆盖的量子通信网络所覆盖。无论身处繁华都市的核心商业区,还是偏远乡村,都能享受毫秒级延迟、无限带宽的通信服务。量子通信的绝对安全性,让金融交易、远程医疗、工业控制等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应用在城乡间顺畅开展。乡村里的农民可通过高清视频会议与全球顶尖的农业专家实时交流,获取精准种植养殖指导;城市医生能借助量子通信网络,为乡村患者远程手术,实现医疗资源的跨区域高效配置。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城乡信息鸿沟将被彻底消除。
能源供应方面,分布式能源系统将在城乡融合中发挥关键作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高楼屋顶、乡村田野峡谷被广泛收集利用。智能电网如同巨大的“能量枢纽”,智能调配城乡各地电能。在乡村,太阳能电池板与农作物共存,既生产清洁能源,又为农作物遮阳;在城市,建筑外墙的太阳能薄膜与风力发电装置协同工作,为城市持续供电。这种能源系统不仅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增强城乡能源供应韧性,减少对传统集中式能源的依赖,能源将从制约因素转变为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动力。
产业融合:跨界创新,重塑经济发展格局
在未来,城乡在产业领域将展现高度的跨界创新与协同发展,传统产业边界被打破,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传统农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种植与养殖,而是与科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乡村,传感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环节。无人机凭借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精准检测病虫害并及时防治;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数据,智能灌溉与施肥系统据此自动调整,实现精准农业。农民在家中通过手机就能掌控农田,智能化种植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也将创造丰富多样的新业态。生态农场、民俗村落、乡村艺术工坊等旅游项目不断涌现。游客可以参与播种、采摘等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的质朴宁静;还能参观乡村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农耕技艺,购买特色手工艺品。未来,乡村将成为城市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促进城乡间人员的流动和文化交流融合。
在城市,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将与乡村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全新产业模式。科技企业利用乡村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生物医药研发;文化创意公司将乡村传统故事、民俗文化进行数字化改编,开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城市电商平台为乡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搭建销售渠道,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经济互利共赢。
制造业在城乡融合中将实现转型升级。智能工厂不再局限于城市工业园区,开始在乡村布局分布式制造基地。借助3D打印、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乡村制造基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定制化产品。城市研发中心负责设计创新,乡村制造基地专注生产。未来,制造业将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城乡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文化生活:传承创新,共筑多元精神家园
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深度交融,在未来,城乡融合共生在文化与生活领域将绽放独特光彩。
乡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根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不再局限于本土,借助网络直播等现代技术,吸引全球观众。民间艺术也将与现代设计结合,实现产业化,并通过电商畅销全球。乡村成为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催生众多反映乡村生活与自然之美的佳作,为全球文化注入活力。
城市文化艺术活动也将融入乡村元素。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乡村文化主题展览,展现乡村历史、民俗与艺术;剧院上演以乡村故事为蓝本的音乐剧、话剧,让城市居民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内涵。城市社区引入乡村邻里互助模式,居民在社区花园共同劳作、分享成果,营造温馨和谐氛围,使乡村文化为城市生活增添独特色彩。
城乡教育资源将实现均衡共享。在线教育平台整合全球顶尖资源,无论城市学生还是乡村孩子,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优质课程。城乡学校间交流频繁,城市学生体验农耕生活,乡村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拓宽彼此视野。这种互动交流将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素养的人才。
生活方式上,城乡居民更加注重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健身场所与乡村自然运动资源结合,人们既能享受城市现代化设施,又能在乡村亲近自然、进行有氧运动。饮食上,城乡居民更倾向于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城市超市设立乡村农产品专区,乡村农家乐提供营养均衡的农家美食,追求高品质、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
生态文明:城乡合一,共负环境责任、同享健康生态
推动生态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城乡融合共进乃是核心路径,城市与乡村必须共同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一同享受健康生态带来的福祉。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一方面,城市要大力推进产业的绿色转型,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与公共交通,以最大程度减少城市运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城市要充分发挥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各类环保行动,进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严格守住耕地红线,切实保护森林、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此外,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美美与共:正视差异,因地制宜优化配置
在全球发展浪潮中,城乡融合共生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方向。受不同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影响,城乡融合目前在各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显著差异,未来很长时间内也将有所延续。但各国正致力于打破城乡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与产业协同。这其中,科技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构建起智能、高效、绿色的发展模式,将为城乡融合注入强大动力。
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乡村人口少,城乡融合侧重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发展高端乡村旅游、休闲养老产业。亚洲、非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众多,城乡融合聚焦于解决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注重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文化在城乡融合中彰显独特魅力。比如,日本在城乡建设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乡村的神社、寺庙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印度的城乡融合则充满宗教色彩,宗教节日和仪式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
地理环境也影响着城乡融合的路径。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旅游、渔业等产业;山区则依托自然优势,侧重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各地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让人类社会成为丰富多彩的大花园,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链接:http://www.xhnet.com/globe/20250331/3d54f0d9a55f4f21a6e66ed6d7c66bf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