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刘虎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4-11-28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对发展质量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作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并逐步在实践中形成对质量强国战略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内在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强国建设需要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在微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助力企业推动制造工艺、质量管理与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还可以通过数实融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实现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

在中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新质生产力与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息息相关,代表着产业迭代、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事关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对于建设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为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制造,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还能够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形成我国产业链的竞争新优势。

在宏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不仅意味着生产要素质量、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体现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经济摆脱对传统技术升级路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依赖,推动经济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数据、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模式,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加速绿色科技持续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优势与挑战

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把握国内外局势,深入分析我国的显著优势和风险挑战,成为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内需潜力。在超大规模市场中,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拓展了传统消费边界和消费场景,激发企业加快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深度应用,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载体,为质量强国建设奠定基础。其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支撑,增强了质量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此外,我国具有制度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对照,我国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与现代质量管理需求脱节,不利于我国产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仍然较为薄弱,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实践路径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应在制度创新引领下,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走好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深化制度创新。一方面,通过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等措施,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软环境”,实现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质量强国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应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充分释放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活力,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质量强国建设路径。

加快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和转化应用。一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通过重大技术革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重要抓手,加快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打造从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示范验证到应用推广的一体化创新发展产业生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产业体系质量变革注入新动能。

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质量强国的坚实基础。夯实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另一方面,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合理高效集聚。此外,立足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形成质量强国建设的优质载体。

坚持绿色导向。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也是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筑牢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的生态根基,一方面,以先进节能标准体系为依据,驱动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重点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另一方面,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绿色供应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链接: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53274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