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向世界讲好中国人的烟火气

来源:天下专栏   时间:2024-04-09  浏览:

吃苦耐劳是中国人的世界形象: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儿都愿干,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工作,周末也不休息,也不计较得失,等等。总体上看,这种中国人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世界认识中国的历史发展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积极有效的。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中国的认识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人世界形象的固化、刻板化,若不及时加以纠偏,就会导致中国国际大国形象塑造的滞后与偏颇,促生新的中国偏见,影响中国的世界化进程,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间烟火气,最能见人情。要破解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斑之窥”“一孔之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世界多讲中国的烟火气。

烟火气是尘世气而非庸俗气。人非草木,无论乡间、城巷,有人在,就有人情味,这种味道,是尘世生活味,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是酸甜苦辣、悲喜交加。春节的迎禧接福,清明的行人断魂,端午的龙舟竞速,中秋的阖家团圆,都是中国人的烟火气。这种“气”,是正气、喜气、和气,是凡人之气,你我之气。

烟火气是五味而非无味。“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最能体现烟火气的是饮食,中国饮食中华博大精深,渊源悠远,分布广泛,地地不同。走进任何一个地方的美食街,你都会胃口大开。“风薰日炙土髼松,松钗落处蕈花白”,这是云南的松茸。“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黄州的猪肉。“珊瑚同肉软,琥珀并脂明”,这是金华火腿……小城大城,大人小孩,都能找到对自己胃口的美食。“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国人热爱苏轼,不只是因为他的诗词,还因为他从“美味”中对人生的感悟。“知味”之人,无论身在何处,地位高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美食,享受美食,快乐人生。既可是街边小摊上的小吃,也可是精雕细刻的“厨艺”,“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有味,“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也有味。这样的烟火气,五味俱全,就是日常生活,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在食之有味的同时,留下无穷的回味,使人生丰溢,香味四溢。这种味道,也是大地的味道,万物的味道,是人气与地气混合而成的天地生气。

烟火气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非固守乡土不远游。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明,安土重迁、安居乐业,父母在不远游。至于旅游观光,一般人视为奢侈,非人人可行,行前行后则必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即使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仍基本上是出差当旅游,旅游即出差,公事到哪儿,眼睛到哪儿,匆匆去,匆匆回。加上旅游产业的不成熟,基本上是“素面朝天,赤裸相见”,没规划、没设计、没服务,原生态但文化价值发掘和展示不成熟。经济基础决定出行方式。当今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老百姓不必日日为生计操劳,腰包鼓了,心态平了,静了,也有余暇有心情出去走走看看了,各地也有经济能力发展文旅产业了,内需与外应一相逢,整个中国就动起来了。“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在稻田里拨弄渐黄的稻穗,听一片躁蛙,惬意地躺在海滩上看明月爬升,在泰山顶裹着大衣等日出那灿烂一瞬,在花树下看蜜蜂与花儿嬉戏,在草丛里看蚯蚓耕土、蚂蚁搬家……中国人的行走故事,带着一团烟火气,走到哪儿就与哪儿的烟火气融合,这是中国烟火气的包容性、兼容性与共通性,也是世界文化能够交流的基本特性。这样的中国烟火气随着中国人走出国门,也慢慢走进了世界的烟火气,在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丰富世界的生活方式,重塑中国的世界形象。

烟火气是一种审美而非世俗气。“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这样的人间烟火,炊烟里流出的都是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举一动,一静一动,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中国人情感家园的一分子。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人处听鸟鸣,于琐碎中见真情。日常烟火气,处处凡人情。 没有烟火气,哪里是人间?有了人味,才有情味;有了人烟,才有情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些浓浓的中国烟火气,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了向往,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幸福观。

烟火气是一种和谐而非混乱。有烟火气处必是和平之所。“炊烟晚色起,呼童掩柴扉。” 烟火气不是烽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是睦邻友好,怡然之乐的民间和平生活。家里有好吃的就盛一碗给邻居分享,遇到烦心事到邻居家串串门,唠唠嗑,谁家有喜事随随礼……这样的生活,是老百姓所渴望的和平,是能获得安全感、舒适感的“大家”。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处在烟火气中,人才有了人的感觉,人的生活,人才不会感觉孤独、恐惧。众人成群,和谐相处。众国成群,和平相处。中国人的烟火气,就是世界和平生活的理想图景,也是世界需要的中国智慧。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英雄也喜烟火气,“留取丹心照汗青”。“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人多粗食,客至也求精,中国人待客之道,至今仍是中国的世界交流之道。“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中国人追求天伦之乐,故厌恶一切破坏和平之举。在乡镇、在城区;在中国、在异乡,中国人都在默默坚守着这份“烟火气”,也因此,让中国、让世界更有人情味,更显文明,更有温度,也更有生活的热度。

(作者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4/09/WS6614f50ca3109f7860dd8be8.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