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加快推动中华文化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来源:天下专栏   时间:2024-04-08  浏览: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主动送出去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借船出海。所谓借船,一方面指通过传统媒体、社交平台、网络、书籍、艺术作品、技术手段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指借助国外已有的传播和交流平台落地、传播。“借船出海”需要借用别人的资源完成自己的工作。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即别人愿意借船,主动权在别人,利益分配权在别人,效果控制权在别人。

中华文化需要借船出海。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造船”,也是因为传播对象国的主观或客观偏见,我们即使有自己的船,也会被限制靠岸入境。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文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文化之船可以直接靠岸登陆了。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形势发生的这种新变化,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发生变化,也必须发生变化,即我们可以自己造船、自己乘船、直航到达彼岸,然后落地、生根、发芽、成长,最后在全世界都种上中华文化的友善之种,开出中华文化的和平之花。

造船出海,意味着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造船前先要全面了解目标市场的规则文化,明确中外文化环境的差异性,设定明确的出海目标、停泊定位和上岸计划,了解目标受众的具体需求,完善精细化本土化文化传播策略,建立必要的在地生产营销基地,打造自主文化品牌产品和项目,打造中华文化海外品牌形象,久久为功,真正推动中华文化与所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全面结合。

造船出海,意味着我们有了文化自信。中国现在已有足够的时间、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从零开始,先设计图纸、搭建船骨,最后逐一完成造船工程,下海远航,再逐步建立独立的海外基地、资源中心和传播网络,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中华文化生产基地和研发体系,布局全球中华文化产业,形成全球中华文化创造、创新、销售服务一体化体系和全球中华文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中华文化品牌全球营销和服务,做到“就地出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由被动实现主动,掌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蓝图的设计权、建造权、销售权和评估权,真正做到“主权在我,运筹帷幄”,从世界文化传播舞台上的配角,逐步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新主角,自己导演自己的大戏。中华文化出海现在所面临的很多困境与压力,也自然就会烟消云散,中华文化影响力遍布世界,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前,亟需在中华文化出海问题上形成意识或观念上的统一。目前,不管是中国影视作品出海,美食服饰出海、书籍音乐出海等,总体来看还都是小而散,相关文化行业和产业各自为战,导致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精力没少用,但没有形成合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独立自主形成中华文化出海整体观,没有一体设计航运图和传播谱系,没能大家同舟共济,同造同乘一艘大船一起出海。

中华文化现在已到了能够造船出海的时代,实现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和传播思想会逐步形成、完善,而有了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中华文化出海也就会有更加精确的传播目的,更加优化的传播手段,更加高效的传播效果,就能实现国家大目标传播下的小目标的分众化传播,星星之火,都闪烁出同样的中华文化之光,而每一点光,都是一艘停泊的中华文化之船。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4/08/WS661393a7a3109f7860dd8952.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