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沈海军:航空事故频发,民航安全警钟长鸣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4-01-22  浏览:

2024年伊始,短短十几天内,民航领域便接二连三地发生意外事故,甚至出现机毁人亡的事件。

1月2日,日本羽田机场,两架飞机相撞,导致日本海上保安厅机上人员5人死亡、1人重伤。1月4日,同样是羽田机场,一辆地勤车与日本海上保安厅飞机相撞,导致机翼受损,无法执飞。

1月13日,日本全日空一架飞机在起飞后,途中发现驾驶舱窗户出现裂缝,飞机紧急折返降落;1月14日,美国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日本全日空航空航班滑行时左翼尖撞上了达美航空一架客机尾部,两架飞机均轻微损伤;1月16日,日本北海道新千岁机场,一架大韩航空客机和一架国泰航空飞机发生擦碰事故……航空事故频发给众多即将在春节期间乘坐飞机出行的国人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航空事故的原因

航空事故的原因大致可归为3种:人为因素、硬件故障以及恶劣天气影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飞行员操纵失误、地勤人员检修错误、飞行员/地勤人员通信错误、飞机空中及机场相撞等。1月2日羽田机场两架飞机的相撞,从表象看,疑似飞机起降之间没有预留足够的安全时间间隔,实则是下达起降指令的空管和接受飞机起降许可的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1月4日羽田机场地勤车撞飞机事件中,地勤车驾驶人员难辞其咎。1月14日美国奥黑尔机场相撞事件,可能跟飞行员或空管人员工作失误有关。而1月16日日本新千岁机场擦碰事故,地面操作人员有指挥不当的嫌疑。

硬件故障包括飞机结构疲劳与失效、液压操纵系统失灵、引擎故障等。1月5日美国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波音737 MAX 9飞机应急舱门空中脱落,以及1月13日日本全日空飞机飞行途中发现驾驶舱窗户开裂,大概率都为飞机相关结构紧固件附近出现了疲劳破坏。1月16日新千岁机场两架客机擦碰事故中,不排除涉事飞机液压操纵系统存在失灵的可能。

恶劣天气影响包括浓雾天气、雨雪、地面及飞机结冰、雷电、突风、侧风与风切变等。譬如,1月16日新千岁机场两架客机地面相撞时,机场正在下雪,因此也有人将路面湿滑归为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当然,有些航空事故是上述3种因素中两种或3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何有效避免航空事故

那么,该如何避免航空事故的发生呢?对于航空公司来讲,要严格贯彻飞行管理制度,对飞行员飞行行为和操作进行监督管理;对机组人员进行系统、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对飞机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飞机设备正常运行。

对于机场来讲,需要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和管理,确保空管、地勤、安检等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足够娴熟,进而降低航空事故发生的风险。

对于飞机制造商来说,飞机设计和制造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和规范,飞机结构需足够稳固且性能可靠。此外,还要结合用户飞机运营的实际情况,对运营中的飞机进行持续跟踪、检查和维护。

与此同时,天气预报和飞行管制系统对航空安全保障也很重要。气象部门需及时、准确地为执飞机组提供气象信息,飞行管制要为航班提供合理的飞行指导,双管齐下,为飞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如何安全乘机

作为乘客,该如何做到安全乘机?首先,选择合适的机型、机龄和航空公司。选择成熟可靠的机型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空难。一般来说,老旧飞机更容易发生机械故障。当前我国民航公司主要运营的空客和波音系列客机都很安全,国产的ARJ21和C919性能很出色,且绝大多数是新飞机,可优先选乘。美、日、澳等国客机虽较旧,但保养水平高,安全声誉佳,也可以放心乘坐。不过,非洲和南美洲一些经济落后国家航司的飞机相对老旧,保养不佳,建议慎坐。

其次,听从机组人员指挥。“听从指挥”是乘机人员成功逃生的关键,该结论已用无数生命的代价证明。空乘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他们是逃生疏散时的指挥员,因此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不仅有利于自己逃生,也有利于整体逃生。

再次,保持冷静,注意观察。保持冷静在任何逃生情形下都非常有用。空难发生时往往距离最后时刻还有一段时间。“保持冷静,注意观察”,更准确地讲是认真观察逃生出口,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面对的环境,以及相应的逃生对策。

最后,知晓一些基本的民航知识。了解一些民航知识对于空难逃生很重要。飞机起飞前,空姐会给大家演示如何使用救生衣、氧气面罩等装备,建议仔细听。另外,航班座椅后边的《乘机须知》可以学习一下,掌握相关常识,以防不测。

其实,在飞机、自行车、汽车、火车、船只等诸多交通工具中,飞机是最安全的。国际航空运输组织数据显示,一名普通乘客遭遇航空事故的概率为几百万分之一,即便一个人每天乘坐飞机出行一次,平均也要1万年才可能遇上一次致命空难。因此,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乘坐飞机出行。

(作者系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教授、同济大学飞行器工程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报》 (2024-01-22 第3版 综合)

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378079.s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