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国际中文教育要助力塑造中国大国形象

来源:文旅中国   时间:2024-01-10  浏览: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述新征程对外工作面临的国际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也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塑造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国际中文教育兼具学科和国家战略意义,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发挥优势、社会寄予厚望、国际态度多元,目前正处于发展关键期、转折期、斗争期,亟需高位推动、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区别发展、错位发展、精准对焦、内外协同,助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世界典范。

政府主导有力

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政府工程,中文世界化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关中国形象,各级政府作为重点工作抓手之一,与当地文化资源发掘和国际推广结合,单独列入工作计划,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2020年孔子学院转隶后,地方政府推动本地承办孔子学院的中方高校合作,形成合力,地域。上海、浙江、江苏、河北、四川、湖北、黑龙江、陕西、粤港澳大湾区、江西、吉林等省市先后成立孔子学院工作联盟,定期举办会议,结合地方优势,强化国家一体化格局下的区域化发展特色,推动新时期孔子学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内生动力的发展生态,形成了百花齐放新局面。在人员选派、经验、信息、资源共享,资源合作开发,协同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孔子学院的运行能力、社会协作能力,为提升地方国际影响,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了机制保障和服务保障。

着眼未来,中国高校要以孔子学院转隶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设立为契机,发挥地域和高校优势,以一国两校(中外合作高校)为旗舰,引领当地中文教育;基于数据分析将世界中文教育划分若干强弱区域,集中发展重点区域;优化中外区域工作联盟,改变政府垂直管理模式,发挥区域主观能动性。

国内政府机构和高校要以孔子学院转隶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为契机,改变政府垂直管理模式,发挥区域主观能动性,精细调研,加强世界重点区域中文教育规划,推动中外合作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区域性的海外中文教育合作优势,每个国家的中文教育可以某一对合作较好的中外高校为为基础,一国以中外合作两高校为龙头,赋权赋能,加大投入,重点发展,打造成中文教育旗舰,在国家部门总体指导下,由这个龙头具体负责这个国家的中文教育规划、确立具体实施步骤、协调这个国家的中文教育资源,加强组织这个国家的中外区域工作联盟,带动一国一地中文教育发展,进而再推动旗舰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跨国别工作联盟,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推动世界中文教育发展。

学科设立奠定新起点

高等教育机构肩负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工作,加强、完善国际中文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的关键途径,对此高校认识统一、高度重视、积极主动。

承办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校以公立高校为主,政治站位高,国际视野宽,认识统一、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培养专业人才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念。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博士专业名称正式变更为“国际中文教育”,正式设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一级学科,体现出明确的专业导向性,满足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人才需求,为推动中文世界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也进一步提升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地位,提升了本专业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学科的设立符合国内外中文教育实际,基于科学,源于传统,融通中外,具有明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能体现中国推动中文世界化的平常心和真诚态度,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国际中文教育“百业待兴”,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未独立,科研、教学、师资队伍未独立,与其他学科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传播学的理论界限、课程体系界限不明晰,师资、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仍依赖这些已有学科,惯性大,改变意识弱。而国际中文教育的海外服务特性,决定了对改学科的定位不能只取一端,自说自话,而是必须充分尊重海外相关机构的合理需要、具体需要、多元需要,但目前对学科的认识国内外定位不统一,甚至名称都还没统一使用,与的仍叫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育。而鉴于国际中文教育充分体现中外合作机构的自主性,在教学内容、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合作研究、资源共建等方面方向多维,整体、凌乱,很多合作模式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尝试一次就放弃,甚至只停留在纸上,协议很好,只是没有做,导致对一些国际中文教育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卡脖子问题,如教材的独立性,师资的跨本土流动交流、中国资源与当地资源的融合共享,专业师资的精准培训等等,都没有形成固定的、可推广且真正推广的机制和模式。

人才培养专业特色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独立设置,进一步基于未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全过程贯通价值观育人链、文化传承与传播链、课程育人链和实践育人链四个环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具有宏观视野和大局观,基于一点着眼全面,提高工作的政治站位)、工程思维(重视工作的连续性,夯实每一个工作,科学设计每一个教学、工作环节)、辩证思维(养成换位思考习惯,善于化解矛盾冲突,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方面面,既做教育者,也做外交家,既教字词句篇,也讲中国故事,始终保持看过硬币两面再做判断、决定的习惯)、创新思维(国际中文教育环境千差万别,不可能一本教材打遍天下,一种教法万国通吃,教学对象多元,教学条件好坏不均,必须始终保持创新意识,不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改善、改革,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教育效果);专业人才海外工作环境常常是“单兵作战”,必须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甚至一人承担不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必须独立贯通教学资源链(独立获得各种教学资源,他人的、自筹的等等)、教学链(没有教研室,没有教学合作小组,一个人可能就是一所学校所有中文课程的总教习)、传播链(海外中文教育不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教师本身、教学内容、日常工作交流等等,都代表中国形象,都是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技术链(必须掌握必要的教学技术,做出好的PPT,熟练使用线上教育平台等)。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中文和中华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文化,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卓越的综合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在中文教学、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方面热情奉献,无私工作。海外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每一个人都是链接中外的点,是星星之火,这个点是中外感情互通的点,是爱的聚焦点,也是友谊的结合点,也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窗户,单独看普通、微小,点点连起来看,每一个点都必不可少,一点一世界,又是伟大不平凡的。这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与其他相关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相比,专业性之上,更多了一种综合性、国际性,更重视整体素质。

中文方言、民族语言需求出现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中文学习需求持续旺盛,至2022年12月,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展中文教学,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8万多所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开了设中文课程,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

百年大变局下世界中文需求更加精细化、碎片化、差异化、个性化、年轻化,但仍以工具动机为主,中文学习将随着世界与中国交流目的的碎片化而碎片化,现在世界与中国的经贸交流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区域性,而中国各地也都把国际经贸合作作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比如一家法国公司在镇江建厂,那么法国工作人员对镇江方言就有了解、学习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法国当地相关人员产生同样的需求,目前这种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与中国合作的需求在,这种对某一地区方言学习的需求就在,只是现在国内国外条件不具备,大家都还没做好准备,以后拟与中国某一地区合作的商业团体、文化团体或个人,随时可能提出专门学习某一地区方言的要求,比如上海话,天津话,广东话……

国际中文教育目的是为世界提供中文服务,宗旨是:凡是有学习中文的需要,我们都应想方设法满足。面对未来可能的这种中文学习需求的转变,我们现在就要未雨绸缪,精准研究和准备,将方言和区域文化纳入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保证更准确地让我们的中文服务精准落地,提供精准语言服务。“国际中文日”“唱歌学中文”等国家有关方面精心打造的品牌矩阵外,笔者不久前在北京实践走访活动中了解到的唐风国际教育应该说在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头。

世界中文需求振荡中升级转型

语言文化事关国家安全,客观上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必定会遭遇所在国从政府到民间的猜忌与抵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国家主导的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霸权心态强势走高,国际中文教育在世界上遭遇到新挑战甚至攻击,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期,以新冠疫情始终为标志性阶段,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性符号,遭受污名化程度加剧,发展阻力加剧,阻力范围加大,多米诺骨牌效应明显,国国不同,但中文刚需仍普遍存在且局部强劲,中国台湾、新加坡、海外中文教育机构在抢占世界中文教育市场份额,世界中文教育在动荡中调整结构和格局,不进则退、不动即退,中国应对面广、问题复杂、内外协同压力增大,世界各国中文教育进入升级转型关键期。

面对生存与发展重大考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模式应及时调整,从“平原大作战”转为重点发展,错位发展,按需供给,有偿发展,和谐发展。秉持文化平等原则,科学布局海外中文教育机构,投放中文教育资源;推动形成世界中文教育联盟,实现教师、教材的跨本土协同、合作,解决区域不平衡难题;国内外整体规划,区别化施策,差别化评估。持续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市场意识,增强应对风险的法律意识、抗压能力。

数字技术重塑国际中文教育新业态

中文学习者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Z世代”成为学习中文的主体。“Z世代”也称“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他们出生在网络信息时代,与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无缝衔接,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是兴趣优先,注重体验,理性消费,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变革、潮流演进和谐一致,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创造力强。他们选择学习中文更加自主化、即时化,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教学资源智能化已成必需,他们需要对自己的中文学习情况即时进行“教、学、评、测、研、改”一体化评价,随时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内容,满足自我期待。“Z世代”中文学习智慧化已成常态。

数据分析看出,在世界上,中文的影响力仍远远落后于英、日、德、法语,与英语的差距更大,短期内难以比肩,中文的国际地位跟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十分不匹配,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俟河之清”,时不待我,奋起直追仍靠传统方式难以奏效,必须借助不同于英、法、德语等的国际传播手段,借助中国的数字技术优势,如AI语伴、APP移动课堂等,借力发力,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宗教和方言的人群,以中文为载体,以科技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凝聚国内外各界力量,依托信息技术,赋能中文教育,开发设计不同的中文教育技术系统,在教材、教法方面创新突破,加强与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交叉融合,形成“中文+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实效,持之以恒,就能事半功倍,加快发展速度,在新百年世界语言国际传播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超越。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与“事业”的关系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结合度高,实用性强。但专业类别一级学科设立后,管理部门和高校自然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纳入学校常规学科体系,也就是说,与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同一管理体系和评估标准,从有利的一面讲,只要将国际中文教育与这些传统学科结合好,可以借助这些学科的资源,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素养,更能应对国外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的需求,也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从不利的一面讲,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会逐步趋同化,而逐渐弱化国际中文教育的战略性、实用性、国际性,尤其是国际中文教育事关中国国际形象,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按传统的学科建设思路发展,则可能将这一伟大事业局限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专业”视野,久而久之,就会重新混淆国际中文教育与其他相似学科的关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发展思路。

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实战”色彩,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实战能力”为基本评价标准,但目前办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高校,一些是为增加招生人数而设立的此专业,带有地方保护色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缺乏必要的学生面向留学生的教学实习条件,无法提供实战模拟条件;高端定位、低端运行,仓促办专业,办成任生死,只能“王婆卖家,有啥卖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成了专业鸡肋。更严重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了万金油,职业导向不明,学习目标混乱。“下笔千言,胸无一策”,即使将来有机会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理论也缺乏国际视野,教学内容局限于语言文化,缺乏国家形象意识。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这类学校的毕业生根本没机会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而合格的国际中文师资依然紧缺。

中国外语教育正在挫弱海外中文教育

英语是所谓时代人文的“标志性语言”,目前仍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新需求,在现代科技领域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率都高于其他语言。在英语之前,国际语言曾是拉丁语、法语,自文艺复兴开始,英国的文学、艺术开始影响世界,而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则是英语快速成为世界语言的快速通道。当今世界,英语的世界化则主要依托于英语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文明,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不懂英语,就无法获得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信息,就意味着落伍。对国家和个人来说,学习英语都有助于赢得全球发展的机会,在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方面受益。

客观事实是:在语言国际教育领域,外语学习者人群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语言之间的竞争肯定是此消彼长,东风西风的关系,若处理不好学习英语与民族语言国际传播的关系,英语的强势压制就会对民族语言国际教育市场构成消极影响,减少民族语言的学习人数,减弱学习效果。

近年来,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是否应该取消英语作为主修课的地位”“高考是否应该取消英语作为必考科目的地位”等等,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进而又衍生出中国人是不是要学英语,大有“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照样做接班人”卷土重来之势。这是一种狭隘的语言观,蒙眼不看真实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决定了英语的全球地位,回避和拒绝都不会成功。各国必须在英语和本民族语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与英语学习和使用并重,形成相互补充、优势互补的语言生态,而不要人为制造障碍,甚至限制。 虽然中国现在已经逐渐崛起,中文的世界地位在逐步增强,但放眼全世界,很多最新的科研成果,依然是用英语写成的,不懂英语,就获取不了最新信息,就会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而如此,也就无法客观真实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也无法与其他国家的民众进行沟通,更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其他国家。中国人学好英语,仍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手段。

但英语在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内过于强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英语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已常态化、普及化,日用而不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人的母语意识和语言价值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学习者精力毕竟有限,加上中国的开放进一步加强,使用英语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使中国年轻人自觉学习英语,从胎教就开始学英文,现在中国人的英语交流能力普遍提高,在对外交流中可以非常自如、且习以为常地以英语进行交流,而交流对象也基本上能用英语回应,这则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英语的世界性认知。而对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对象而言,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与中国人用英语就能交流”的普遍认知,相对于中文使用范围的相对有限性和语言体系的特殊性,既然学习英文可以代替中文的功能,而学习中文却取代不了英文的功能,从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以及价值产出角度比较,海外外语学习者选择首学英语,于情于理,都中规中矩,疫情爆发前,这种因素已对海外中文学习者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疫情后影响更大,韩国、日本一些大学的中文系招生数量锐减,一些名牌中文系2023年仅仅招收到七、八人,老师多于学生,中文专业已有停办风险。而目前在海外从事中文教育的教师、志愿者,他们的专业学习主要依托的事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传播理论、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大多是来自英语材料,润物无声,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认知,缺乏民族语言自豪感,“口教中文心在英文”,进而影响教学对象的语言取向,甚至习惯性地用英文解释中文学习问题。

有鉴于此,从政府层面,中国教育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国际中文教育政治观;加强整体规划,提升高校国家战略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师生政治意识、国家意识;加强融会贯通,以中外语言文字交流促中外民心相通。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语言搭桥,以故事为媒,将讲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内化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逻辑之一,进而以中国经验推动海外合作高校重视培养本国学生讲故事能力,以中国故事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扩大世界讲中国故事的人群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中文学习者。

从社会层面,要全民同心、融于日常,从娃娃抓起,全面提高国民民族语言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使人人成为中文传播者,实现全民传播;要加强国民的语言安全意识,使人人形成语言战略认识,内外同防外来语言文化的腐蚀,强化中文尊严感,直面语言国际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公平竞争中获取生源,提高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实效。

外国资本注入增加国家安全风险

海外中文需求不一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国国不同、时时不同,而中文教育资源的投放标准却相对统一,导致出现了“贫富不均”“饱饿不均”现象:有些国家或地区吃不饱,有些国家或地区吃不完。在推动中文教育本土化过程中,对所在国或地区的中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的不充分,如埃及、以色列等;有的过度开发,拔苗助长,导致本土中文资源青黄不接,如乌克兰、突尼斯、科特迪瓦等。 客观上造成中文教育资源的产出率低且未持续。

目前,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或合作项目多被明确定位为非营利性,尚未实现从非营利性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营利性机构转变,教育资源主要依靠中国,基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没有形成自给自足生存意识和能力,一旦缺乏中国支持就难以为继,不但不能从所在国汲取发展能量,而且难以全面融入、和谐融合,“外来”形象突出,增加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难度。

正是看到了国际中文市场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当前非营利定位导致的进退两难,一些海外中文教育公司(如新加坡和新西兰)已获得美元融资,基本都来自国际大型的私募基金如红杉。而国内中文教育公司则难以得到国内的PE/VC投资,规模弱小,导致外资中文教育机构大,内资机构弱的状态。外资控制的中文教育机构如鱼得水,内资发展的中文教育机构则处于资金饥渴状态。数据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未来一旦外资垄断海外中文教育市场,必将垄断海外中文数据,掌握市场分配权、标准主动权、走向主导权,反制中国决策和实施,甚至窃取中国机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

为了防范世界中文教育市场被外资垄断,导致出现中文教育由外国人控制的不利局面,中国教育机构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数据的特殊性,想方设法堵漏洞,清死角,其中比较有效的一个办法,是加强组织国内外民间教育力量深度参与,对已有的中资国际中文教育机构经审核后发执照,给番号,纳入国家整体规划,广泛发动打“群众战”,集中力量打“持久战”。另外,随着海外中资企业越来越能在当地发挥影响力,教育机构应该与企业管理机构加强合作,把中文教育引入企业运行体制,推动海外中资企业以经济为引擎,自主创办中文培训班,中文学校甚至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大专、大学,把中文教育与所在地民众的生存需要融为一体,把中资企业办成所在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存在,成为就业的理想首选,成为职业的骄傲,就如中国大学生毕业首选一些外资企业、公司一样。

构造多语共生生态,加厚规避风险屏障

目前,海外中文教育机构如孔子学院仍以中文为单一教学品种,未扩展成为多语种、全市场表象下的精品国际中文教育运行平台,未突出中文教育产品的多语言共生特性,客观上强化了中方主导色彩,成为外国人眼中“自我孤立”教育机构,“自我异类”,增加融入困难,弱化了规避风险屏障。

为了增加海外中文教育机构的生态安全性,加厚加宽安全屏障,未来应国内国外进一步加强协调协同,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国际教育合作力度,依托海外华校,更加合理规划海外中文教育布局;政府部门强化领导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加强统筹统管,天下中文教育一盘棋,利益共享,中外共建中文为主、兼顾外语的语言教育资源数据库,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空中课堂”,共享精品中文教育资源。考虑到未来海外中文方言教学的需要和国内外条件的差异,立即着手组织力量,在国内统编中文教材中增加方言类别、职业中文类别。海外中文教育因差别大,以前那种以国内教材统领国外中文教学,以国内学者编写国外教师所用中文教材的局面应该彻底改变,可提供支持,由国外一线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编写自用教材,只要教学效果好,就鼓励使用,并帮助推广。

选贤用能 终生发展

海外中文教育师资和志愿者队伍目前采取任期制,轮流转,二年或四年,特殊情况再延期;后来语合中心实施的专职教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海外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但全国总人数仅限300人,加上最初实施时不够规范,以及后来孔子学院数减少导致的接受专职教师的高校用不完,而后来申请的学校所获得的专职教师只能等以前的高校空出名额后才能有机会,所以并没有做到科学分配。另外,因为待遇的问题,很多专业国际中文教师并不愿意出国任教,而是由相关机构在全校范围内招聘,这样招聘的老师专业就不对口,而且其中很多事因为想增加出国经历,甚至是为了孩子到海外读书,才选择到海外孔子学院任教,虽然工作认真,但因为专业非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质量肯定是受到影响的。而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派出现在相对好一些,一些高校将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纳入干部序列后,院长由组织部选任,保证了院长队伍的相对稳定。

真正是海外中文教育主力军、生力军的是大批志愿者,他们学有所长,年轻有热情,对国外任教充满向往,教学软件使用、语言交流能力也优秀,而且出国任教也是顺利毕业、将来就业的重要条件,所以他们很好地承担了大量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和管理,任劳任怨,甚至不惧风险,成为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志愿者(包括外派教师)回国之后、毕业之后,如果没再被录取为专职中文教师,或自己主动选择到海外私立中文机构教中文,他们可能再也没机会从事自己的专业教育了,一是他的学弟学妹接连不断,他之前的海外工作岗位要由这些学弟学妹接手,二是他毕业后就是校友,与就读学校没有合作关系了,他们是否还能继续承担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不属于曾就读学校的工作范畴,也就没责任给他们介绍、安排相应的工作了。这样一来,他们的专业素养,他们海外锻炼获得的经验,就任由岁月吹打飘零,这是巨大的智力资源浪费,也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巨大损失。

为了保证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延续性,尽量保证一代代师资积累的理论、经验传承发展下去,除了及时搜集整理出版发行这些资料外,还要全社会努力,尽可能让其中的优秀者留在国际中文教育岗位上,为此可以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回国人员安置办,完善数据,与他们保持常态联系,及时指导、安排他们在相应的岗位工作,这样既有正在一线的国际中文教育“正规军”,也有他们这些曾在一线工作过的退役师资作为预备队,根据需要,随时可以再上前线,这样既保证了队伍稳定,更是确保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始终有专业队伍在维系,在发展,在壮大。

【作者孙宜学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同济大学)常务副主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1=1&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59e0ad04ccbf800081b53b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