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吕培明: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构建的路径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时间:2021-04-21  浏览:

[摘  要]构建符合新时代高校发展要求的教师发展体系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文章从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建设的实践出发,从统筹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责任体系、多维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能力体系、需求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实效体系三个方面,探讨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师发展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发展;体系;培训


教师教育是高等学校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在建设一流大学进程中,高等学校必须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发展体系建设为支撑,加大对教师培养培训及支持教师职业发展的力度。本文围绕机制、内容、方式三个层面,从统筹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责任体系、多维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能力体系、需求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实效体系三个方面,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教师发展系统工程的路径,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坚持党委领导下逐层协作,以统筹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责任体系

重视大学教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诉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教师发展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基本出发点,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出发点,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加强党委对教师队伍培养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格局。学校党政班子和基层党委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教师发展是学校建设的基石”观念,增强引才育才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把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要压实教师职业发展责任。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分党委和基层支部”三级工作责任体系,强化学院工作主体,压实党政领导班子责任,明确要求院系一把手牢固树立强烈的育才意识,始终把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育工作与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积极创新、多措并举,加强教师培训和引导,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二要规划调整组织机制。高校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在教师发展规划体系中必须持续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进一步确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教师队伍培养、培育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职能,做好顶层设计,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引领,扎实推进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增强广大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

三要统筹建立协作机制。学校党委站在全局的高度,为教师培育培训的组织机制建设提供了最大的合力。在机制协调方面,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本科生院、科研管理部、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分工协作,推动并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及分类培训项目。在教师培育方面,充分发挥任职部门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在提升教师共性的职业能力的同时,又兼顾到职业的专业性、特异性。根据岗位履职要求及学科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岗位类别、不同教师层次,制定教师培育计划,组织开展分类培训,按新入职教师、新任导师、新任管理干部、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专职辅导员等分别设置相应课程,提升专业化和针对性。在培训管理方面,建立培训结果与绩效、年度考核的联动机制,促进学校、院系、个人三方责任的有效落实,提高培训实效。

四要切实保障资源配置。学校层面充分调动、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在经费保障方面,要统筹管理教师发展培训经费,保证项目经费不挤占不挪用,足额合理使用。在软、硬件配置方面,学校要注重教师交流基地建设,在不断丰富教师发展各类项目的同时,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基地”,给教师提供一个固定的、舒适宽松的交流环境,保障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在校内外资源协调方面,既要协调校内服务机构为教师发展提供资源和便利,也要适当联合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和高水平培训。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注重加大对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发展的“运维中心”,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打造全方位培育框架,以多维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能力体系

高校教师的发展不能只是单一的教学技能提升,而是综合素质一同提高的过程,要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既离不开其优秀科研成果的支撑,也离不开综合人文素质的底蕴积淀,更离不开高尚品格魅力的塑造。学校要立足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教师的发展环境与发展过程,着力于教师综合素养的培育,通过厘清各项主次关系,构建多维度的教师培育框架,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综合转化为育人能力。

一要坚持以德为先,强化教师发展的导向引领。“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思想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各项教师培养工作中,必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新时代教师发展的首要位置,并始终贯穿整个教师培育过程:从新教师进学校起,扣好第一颗纽扣,将政治思想引领及师德师风教育等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引导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同时定期开展全员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二要坚持以业为主,夯实教师发展的职业基础。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与专业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学校对标“双一流”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需求,以各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为核心,促进教师积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教育教学高质量的提升带动育人能力的提升。在培训内容方面,注重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提供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帮助教师提高国际视野与世界前沿接轨的业务能力。在培育对象方面,从专任教师扩展到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思政人员、工勤人员等整个教学支撑队伍。在培训体系方面,分类开展各岗位必备素养培训和工作实务培训,帮助其确立职业规划、补充和更新理论知识及工作技能,提升教学支撑队伍专业化管理水平,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综合素养的培育。在着眼于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扩展到教师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育,兼顾科研能力、政治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育,做好统筹与细化分类相结合。在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政治文化素养提高、学科交叉专业交流、人文关怀心理辅导、国际合作视野拓展等方面组织开展一系列综合培训项目,内容从教学方法与技能,到科研申报与学科交叉,校企合作法律意识、师生关系、学生心理等,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满足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创新特色品牌项目,以需求的视角构建教师发展实效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发展存在双向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于组织者如何有效实施培训,另一方面在于参与者自身学习的动力与意愿。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激发教师的主观动力,挖掘教师内在的需求和内在诉求,唯有建立在内在动机基础上的自我学习导向,才能取得实效,树立新时代新形象。从供给侧的角度,以学校发展和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创新设计各类教师发展项目,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从而激发教师主观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推动教师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将“同伴学习”作为出发点,激发教师发展期望。同伴间学习是促进教师培育、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教师沙龙”活动就作为有效的品牌活动,得以延用和创新。同济大学的“教师午间沙龙”就是一个例证,近期将迎来第100期,参加人数6000多人次,基本上覆盖学校所有岗位。特色沙龙项目以不同的主题,促进教师开展高效同伴学习,分享优秀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互相学习借鉴经验,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创新。有的高校还针对教师在课堂授课中的问题,开展专项“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名师面对面专题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以新老教师“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领悟教学的艺术,推动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

二要将“学科交流”作为侧重点,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围绕“以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教师发展”的构想,一是加强学院层面的交流合作,通过举办“学院开放日”项目,支持并鼓励各个学院,根据学科特色,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科研特色、科研设施、最新成果、前沿工作及合作设想。二是加强教师个人层面的学科互动,通过学科前沿介绍、学科交叉互动活动,使不同学科、学院教师相互借鉴、学习交流,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新兴学科为传统学科赋能,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要将“社会服务”作为落脚点,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责任感。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四为”方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教师发展的最终价值指向。新时代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要求教师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积累社会经验和具备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的能力。首先高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引领、精神传承、教师培育的重要抓手,支持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利用授课空闲期及寒暑假,通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前往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考察,促使教师“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充分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相互促进关系。其次要推进教师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转化。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进一步搭建面向教师的政产学研平台,集中组织高层次的社会服务品牌活动,如选派教师到政府、企业关键技术岗位挂职锻炼;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创建科创园区和联合研发团队,开展专业咨询、创新研发等。将专业应用成效作为教师晋升评聘等的优先条件,激发其在社会服务中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使服务社会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四要将“互联网+”作为创新点,推进教师新技术运用。结合新时代技术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训体系中的作用。一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平台,开设多终端网络课程,让教师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更为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二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把握教师发展需求方向,精准投放教师感兴趣的活动信息。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也有不少高校更新网络平台,开展教师集中线上研讨、直播交流、云端工作坊等活动,扩大教师互相学习的覆盖面,创新了教师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形式。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实现教师在传统教学上的技术变革,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重塑教学、科研的时空结构,实现现代场域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更新,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潜力。

【作者吕培明:同济大学副校长】

原载2021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Mp7AnJSB6uPXVkLvaPLQw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