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蔡建国——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   时间:2005-08-02  浏览: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日关系正处于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在此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曾于4月23日在雅加达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就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五点主张,这不仅对改善两国关系目前的困难局面意义重大,而且是今后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指针。今天,当我们面对中日关系严重低迷的现状,构筑面向未来的、健康的中日关系是摆在两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当务之急。而要理性解读和准确把握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三”上去认识。
    
    中日关系中的四个“三”
    
    第一个“三”是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流是相互学习、共同得益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战争伤害的历史阴影走向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轨道,走到今天的全面发展、相互依赖的格局,中日两国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理应加倍珍惜。
    第二个“三”是从近代以来两国关系的三个特征看,即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相互对立。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过学习和借鉴日本自强经验的历史。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相互依存是主流,不仅全方位开展合作,而且两国经贸也从相互补充型发展到相互依赖,双边贸易逐年增加,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已逐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两国关系中的全面互动模式也日益形成。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是近邻,但却存在着一种感觉彼此相距甚远的现象,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显著表现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相继出现。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中日关系日益密切成熟的一种表现,是正常现象,但这也由此给人带来了两国之间矛盾不断的感性印象。
    第三个“三”是“三大挑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各自的战略取向。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双方存在严重的分歧,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对历史的认识态度、特别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日本的部分民众却对中国总提历史问题出现厌烦情绪或无所谓的心态。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曾经统治过台湾的殖民情结,部分右翼人士与“台独”分子相互利用,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造成中日两国33年来时有摩擦。
    在战略取向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日本经济在亚洲的“唯我独尊”,使得一部分日本人担心自身在亚洲的地位,于是便有了媒体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导致日本国民对华亲近度的下滑;而日本加快成为“普通”国家的步伐,进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右倾化倾向的日益突出,也引起中国民众的戒心。因此,历史认识、台湾问题、战略取向及由此产生的互不信任,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四个“三”是三大机遇,即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这些都是符合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并能促进世界及地区的和平繁荣。
    
    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
    
    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
    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
    第三,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所以,媒体应以宽阔的胸怀,多方位、多视角,客观公正地报导对方。同样重要的是,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
    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博弈,包括大国关系的博弈。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日本能在明治维新以后兴起,能在二战后一片废墟上建成亚洲第一经济强国,有其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亚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相关链接
    
    蔡建国教授曾在日本工作、生活十多年,他曾通过各种形式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被誉为“民间大使”。针对前段时间的涉日游行活动,他认为群众的爱国情绪应被肯定,但其过激行为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影响我们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影响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使亲者痛、仇者快。3月下旬,他多次在同济大学举办讲座,对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理性分析,令广大学子十分信服。
    他在北京接受致公党上海市委的电话采访时,就涉日游行问题,明确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一、对于群众的爱国热情需要肯定,但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说明;二、我们要反对的是一小部分日本右翼政治家,要争取的是日本的广大民众;三、要在理性和法律的框架下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果有极端做法,既违反法律,又会授人以柄,会使一些日本右翼势力乘机非难和攻击中国。此外,他还认为,对于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问题,应坚持原则,从政治上加以批判;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应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要把政治及历史认识问题扩大到经济、文化交流等领域中,以免影响了我国长远的发展大计。
    据悉,这份建议受到了有关职能部门,如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部门的重视,为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提供了一位学者的意见。中共同济大学党委还将此建议印发给各学院,对稳定学生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支部生活》 (2005年07月05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